11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汇编.ppt

11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汇编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时间 (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2.2% 53.4% 7.3% 7.1% 0% * * 第 八 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 要 内 容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存在着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事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这两个比重已经分别达到45.2%和39.5%。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20.08亿人民币。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年6月,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毛泽东却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的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以工业为例,1949年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 1949年到1952年,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在1953年至1954年,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如以1952年粮食产量为100,则1953年为101.8,1954年为103.64。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