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主体的认知差异及其实证研究.pdf
第 12 卷第 1 期
Vol. 12 No. 1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 年 3 月
March.2014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犯罪主体的认知差异及其实证研究
徐大慰,梁德、阔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斗0斗090号.喝令9999~月9‘号99号.~月4月9号99~月4日唁9号99~月99‘?.~月999~月4月9~月4日斗.号.~日斗.~日
摘要: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对犯罪严重性及其惩罚的排序较为一致,支持了犯罪学领域中的共
识模式。但受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民族、宗教)显著影响他们对犯罪严重性及其惩罚的
认知,具体表现在评分均值的差异。从个体的主体性角度看,后现代法学批判了意志自由和理性主
体,强调人的实践性和有限理性。舒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论表明,自我的意义确
立过程和对他人经验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图式和解释图式,诠释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认知
差异。
关键词:犯罪主体;认知差异;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DF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663(2014)01 一∞51 -06
99号99‘?.~日斗99~月9~月号..号99999号99‘号.斗9号9~月4月9990号90号.斗9号.斗.~月4日99‘号号.
现在大部分犯罪学者或许能达成以下共识:不
同社会群体对各类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及应受到的惩
罚与正式刑法的规定相一致。(1) 大多数研究表明,
公众对犯罪严重性等级的评价较为一致,排列顺序
也保持很大的稳定性,即,暴力犯罪最为严重,财产
犯罪次之,无受害人犯罪最轻,这在犯罪学领域里形
成共识模式(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sen-
sus model) 。①但是,有些学者指出,犯罪严重性的广
泛共识通常是与平均群体价值观进行比较后所产生
的皮尔森(相关性)系数统计结果,这种相关性不能
收稿日期 :2013 -11 一 26
清楚地显示具体个案中的分值是否相同,无法说明
群体之间的差异。即使在群体之间的平均值差异很
大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相关性很高。②另一方面,
虽然发现在犯罪严重性的排序方面一致性较高,但
不同群体对犯罪严重性的评价方面却差别较大,经
常发现不同的受调查者提供的犯罪严重性平均分值
存在差异。③因此,我们说公众对犯罪严重性认识已
达成完全一致,也许为时过早。④如果考虑个体的主
体性差异和个体间的主体性差异,对犯罪严重性能
否实现一致评价,也许更值得怀疑。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消费者参与研究( 13YS133)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大慰(1977 -),女,安徽寿县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后;梁德阅(1975 一) ,男,安徽
霍邱县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后。
( Cullen , F. , Link ,且, Travis , L. , Wozniak , J. (1985). Consensus in crime seriousness: Empirical reality or methodo-
logical artifact? Criminology , 23 , 99 -118. Herzog , S. (2∞8 ). An attitudinal explanation of biases by criminal justice agents: An
empirical testing of defensive attribution theoη. Crime Delinquency , 54 , 457 -481. OConnell , M. , Whelan , A. (1996).
Taking wrongs seriously: Public perceptions of crime seriousness. British Joumal of Criminology , 36 , 299 - 318.
( Cullen , F. , Link , B. , Travis , L. , Wozniak , J. (1985). Consensus in crime seriousness: Empirical reality or m础。do-
logical artifact? Criminology , 23 , 99 -118. Miethe , T. (1984). Types of consensus in public evaluations of crime: An illus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叠合板专项施工方案--超危大.pdf VIP
- 4.1 观察物体(一)(课件)数学青岛五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pptx VIP
- 【外研社Unipus】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U6课件_AE1.pptx VIP
- 横纹肌溶解症ppt课件.pptx VIP
-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课件PPT.pptx VIP
- 22G101图集三维解读(现浇砼框架)2023年.pptx VIP
- 辽宁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三年物理真题.docx
-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教案.docx VIP
- 汉语词性类(实词).ppt VIP
- ISO 9001(DIS)-202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含附录使用指南-中文版-雷泽佳译-2025年9月10日).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