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球化与中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
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此娜蚧?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
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
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出现
金融危机)每天收入在一美元以下的人数从占人口的27%降到15%。与此相反,在非洲,由于没
有抓住机遇,1998年46%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停留在11年前(1987年)的水平。如果人
们不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那么留给我们的出路只能是主动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迎接挑战,就是争取一种双赢的全球化。问题是,何以可能?
1.可能性就在于上世纪末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经济分工。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20世
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世
界经济一体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这一调整的产物。经济学家甚至把这
一产业结构调整视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
取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
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以实现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
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
又由它们吸收整个(外国投资中的)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
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
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
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达到
32%,1996年达到37%。
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争取在全球化中获得双赢的结果,就应当积极利用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第
二种形式,参与到国际经济分工中去。为此,要在某些方面改变传统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和行
为模式。按照传统的思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意味着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体系。这个体系也参加国际贸易分工,但这种参加是从属于建立独立、完整的体系并为之服务
的。20世纪末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大大改变了传
统的旧国际分工模式。从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