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课件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课件汇编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件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案例分析 —— “罪与罚” 17岁时,小凡结交了校外的“哥们”,从此不求上进,整天混迹于网吧。由于没钱经常从父母骗钱,父母就不再给小凡钱了。一天,18周岁的小凡在医院发现残疾人阿海背着一个大跨包来就医。趁阿海排队挂号之机,小凡趁机从阿海的跨包里偷走了阿海东拼西凑用来治疗腿部的900块钱。由于钱被偷,阿海延误了治疗,导致双腿被截肢。后公安机关通过监控抓获了小凡。 问:小凡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如果构成犯罪,他犯下的是什么罪? 互动在线 1.小凡的行为属于违反刑法 属犯罪行为。 2.被告人小凡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理由:虽然小凡的盗窃金额没有达到2000元 的数额较大的起点,但盗窃残疾人的财产, 造成严重后果。小凡作案时已满18周岁。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一)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犯罪的涵义及特征: ——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犯罪 1、具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最根本) 2、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惩罚性 1、危 害 国 家 安 全 罪 2、危 害 公 共 安 全 罪 3、 破坏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罪 6、妨害社会 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 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4、侵犯公民人身 权利民主权力罪 5、 侵犯财产罪 10、军人违反 职责罪 9、渎职罪 犯罪类型 2、犯罪的类型(九大类): 明确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如何处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刑法 (二)、刑罚—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刑 罚 对极少数罪大恶极、非杀 不可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 立即执行是为了使他们不再 危害社会 又叫刑事处分或刑事制裁, 是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对 犯罪分子实行的强制处罚。 还可以对社会上的不稳定 分子起到警示和抑制作用, 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防止 犯罪的发生 给犯罪分子以强迫劳动和思想 改造,使他们认识到犯罪时可 耻的,要改恶从善,成为遵纪 守法的新人 含义 目的2 目的1 目的3 刑罚—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1、我国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 2、主刑包括哪些? 附加刑包括哪些? 主刑、附加刑 主刑有五种,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四种,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刑罚的种类 主 刑 死 (最重) 只能独 立 使 用 既可附加使用, 也可独立使用 无期徒刑 有期徒刑 (最广泛) 拘 役 管 制 (最轻) 驱逐出境 剥夺政治权利 罚 金 没收财产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震慑潜在的犯罪人, 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 五、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 1 3 4 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意识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 犯罪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 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 违法犯罪的意识 处理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就自身 主观原因来说,主要是法律意识淡薄,自控力差,认知 能力低,、价值观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目 的 原 因 一方面,未成年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 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在受到侵害后 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自我 防范 意识 六、刑法的涵义: 明确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如何处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刑法 七、善同犯罪作斗争: 青春期的特征—— 正处于青春期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会与犯罪有密切关系? 青春拒绝犯罪 (一)、青春期的我们的特点: 2、自尊心增强了,有时为维护自尊,不顾一切,甚至违法犯罪。 3、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坏人教唆与指使。 4、热情冲动,注重情感,容易激情犯罪。 1、独立意识增强了,但独立判断不强,容易轻信网络不良信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 由厌学、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 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 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 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 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