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功业未竟宁高宁.doc
功业未竟宁高宁
他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官员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对更加专业化和强调短期长期效益相结合的企业来说,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当宁高宁离开中粮前往中化的消息披露后,不仅让人想起了作家王蒙在《青春万岁》中的这句话。
宁高宁在中粮一直编织着国际化和资本化的理想,如今,功业未竟,人已离席。似乎,随着宁高宁这一富有特色的央企领导的调动,央企的一个周期也在过去。
“国企放牛娃”
在一本《谁人不识宁高宁》的财经畅销书中,作者曾介绍到,经营从香港华润到“皇城根”下的中粮集团,从红筹大班到职业经理人,从华润重组风暴到中粮的108个挑战……作为中国极具商业影响力、也极具魅力的企业家领袖宁高宁,以其令人荡气回肠的商业智慧和管理哲学不断地激荡着整个中国管理界……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他也是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商界领袖之一。在这本书的页面评价中,有一句有趣的留言:“宁总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人物,我不能把他当成中国的J.P Morgan,但是,宁高宁这个胖子,还是用自己的脚,丈量出了另一条中国红顶子下的国字号商人之路。”
宁高宁的风格可能和他异于其他央企领导者的出身有关,他是80年代就出国读书、具有高学历的央企领导人,接受了MBA的教育,而在香港这个市场经济体的打拼也使其风格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
而中国企业界的意见领袖也不惜于用最好的评语来评价他。王石评价说,“最吸引我的不是‘中国摩根’……从团队第一、集体力量、凝聚人心开始,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个文化,来推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宁高宁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我颇有启发。”
任志强说:“在任何时候(宁高宁)都绝不会随着你的思路去跑,他一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会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常常想的和你想的是不一样的。他也经常告诉我们,你们想到的东西可能和他想的是兵分两路。”
对于有人认为宁高宁“亏了”,他本可以是“藏獒”,却成为国企的“看门狗”的言论。宁高宁自喻为“国企放牛娃”。他还批评那些人说:“你们这些人批评得很厉害,你们孩子毕业了会到政府、国企工作吗?都不会,你们都去外企、留在美国了,回来再骂中国,那么中国怎么办呢?中国谁来搞呢?”
中国经营网用《宁高宁:告别市场走向垄断的大佬》来评价他在中粮的作为。文中指出,无论在华润还是中粮,宁高宁面对的都是充分市场化竞争的领域,这给了他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化的宁高宁时代如何开启,还是一个问号。而国际化,则是宁高宁治下的中粮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文章披露了这样一个故事:2013年年初,记者在公开场合问宁高宁什么时候开始国际化步伐,宁高宁笑着说,“我现在就要去谈谈”。2014年中粮先后拿下荷兰农产品贸易集团尼德拉,香港来宝集团的来宝农业的控股权。按照宁高宁的规划,这些资产将被再次整合并最终实现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平台上中粮的整体上市。
没有画完的圈
但是壮志未酬,宁高宁接到了一纸调令。在国内产能过剩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下,央企的整合和出海已经成为了主旋律。但是这种方式似乎和宁高宁选择的资本运作有一定的区别,主角也变成了中铁、中车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宁高宁的才能,似乎缺乏了一个用武之地。
新浪网上的一篇《宁高宁的中粮时代留下了什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属于央企领导者这个群体的尴尬。
该文直言不讳指出,2016年1月,离开中粮到中化,又一次成为“空降兵”。宁高宁曾经说,“企业的空降兵,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都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在中粮11年没有画完的圈,他要在中化接替前任刘德树,画后者没有画完的圈。
王石的话说得好,宁高宁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政府主导的企业变革和市场化冲击的力量平衡中,他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在华润18年、中粮11年,每一次空降都是对其职业成就的一次“租断”。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官员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对更加专业化和强调短期长期效益相结合的企业来说,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篇来自自媒体的文章,还触及到更深的层面:在万科、宝能事件之后,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归宿已经成为一个在中国当下经济环境中的人生命题。如宁高宁、刘德树者,他们带领国企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空降”救危,他们本可以成为“头狼”,但实质上却是国有资产的“看门狗”。
中国不缺资本,但缺少企业家和让企业家健康成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