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海底扩张说综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海底扩张说的验证 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ess, 1962)和迪茨(Dietz, 1961)提出了首次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 基本理论: 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涌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 洋底移动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 海沟是地幔对流下降区,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下沉。 大洋在不断的形成、消亡和更新。;一 海底扩张的提出;洋底地貌探测结果表明,洋底并非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简单的深海盆地,而是和陆地一样高低不平,而是存在特殊的地形特征。 ① 大洋中脊:中央海岭 (Mid-Ocean Ridge) ------大西洋17000公里, 环球80000公里 ② 洋盆(Ocean Floor) ---深海平原,海山,平顶海山 ③ 大陆边缘 (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④ 海沟(Trench);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50年代晚期发现了纵观世界大洋洋底的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有平行洋脊的巨大中央裂谷,谷深可达1000-2000m,谷壁陡峭,实际上是一系列向谷内陡倾的张性断裂。裂谷宽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过几公里。这种张性断裂作用造成的谷地,显示洋中脊附近存在巨大的张力作用。大洋中脊轴部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发生浅源地震及火山活动,并有高的地热流异常,反映中脊轴部是地热的排泄口和深部岩浆物质上涌的地方。;大洋中脊(Mid Ocean Ridge);;;;2)洋盆底部(Ocean Floor) ;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洋底地壳(三层结构): 第一层为沉积层:主要为深海红粘土、钙质、硅质软泥等。洋底沉积层厚度不一,由顶部向大洋边缘方向逐渐加厚。中脊顶部沉积极薄或缺失;中脊斜坡约200米;洋盆边缘的沉积厚度可达1~2公里。 第二层为火山岩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上部为低钾的拉斑玄武岩,夹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向下,夹层越少。其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第三层为玄武岩层(辉长岩):平均厚度为4.9公里,构成了大洋地壳的主体。主要有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 ;海山和平顶海山 (Seamount and Guyot);3) 大陆边缘特征;1.大陆型地壳;2.过渡型地壳;3.大洋型地壳;4.拉张裂谷阶段的粗碎屑+拉斑玄武岩沉积;5.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磁铁矿沉积;6.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② 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海沟分布在大洋边缘,主要见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沿大陆边缘的岛弧或海岸山脉线状延伸。其剖面多呈V字形,沟底深度一般大于6000m,深者可达10000m以上。若计算沟底与岛弧或海岸山脉的相对高差,可达13000m以上。所以海沟附近是地球上高差最为悬殊的巨型地形单元。 海沟的地热流比正常洋盆显著低,说明海沟下面的物质比较冷。海沟附近是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如沿太平洋边缘的海沟及其附近,形成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带。 ;(二)贝尼奥夫带的发现 Benioff zone; ;在不同海区,海底扩张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这样,随着新洋底不断生成和向两侧扩展,新生的大洋不断张开,两侧大陆逐渐漂移。像大西洋这样宽的大洋,在速度为每年数厘米的海底扩张作用下,大约二亿年便可形成。 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至大洋边缘的海沟处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这时,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壳俯冲带上。太平洋就是这样,它本是一个古老的大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新生,同时不断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运动不息的传送带,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以更新一次。 ; 海底扩张说提出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新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进一步证实了海底扩张说。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深海钻探成果及转换断层的发现,它们被称为验证海底扩张说的三大论据。;a. 条带状海底磁异常基本特征: 条带状:正反向地磁条带相间排列,每一条宽度仅20~30公里,长数百到千公里,异常强度约400伽玛左右; 定向性:显著定向,平行洋脊;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b.磁异常条带成因 瓦因(F.J.Vine)马休斯(D.H.Matthews,1963)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 当新的大洋岩石圈地幔物质的上涌冷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