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去来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及其制作.docVIP

“飞去来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及其制作.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飞去来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及其制作

“飞去来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及其制作 李炳蔚 指导老师:张秋华 摘 要:本文从升力产生和陀螺进动两个方面讨论了飞去来器飞行的动力学原理,在几个基本假设基础上进行升力的定量计算。根据飞去来器飞行实验列出飞去来器的飞行性能比较,总结飞行规律和飞行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飞去来器( boomerang);机翼升力;进动 1. 概述 1.1简介 飞去来器(boomerang)是一种扁平的窄长曲杆,截面类似机翼,当人们以一定的速度扔出去后,它可以在空中作螺旋运动,最终可以返回。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曾经用它狩猎,如果不能击中猎物,它将会回到抛出者的手里。 飞去来器翻译过来有很多名字,音译过来就是“布梅兰格”,也叫 “飞去来兮”,“回旋标”、“回力标”或者“回飞棒”, “不白扔”。 现在的飞去来器已经成为澳洲人的宠儿,人们把它当作玩具和运动机械来进行投掷比赛,而且这项运动目前已风行欧美,在德国北部的城镇基尔每年都举行世界性的飞去来器锦标赛。 国内飞去来器也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市场上大多是塑料成型的飞去来器,且样式单一,专业的比赛用的飞去来器很少。国内对飞去来器原理的研究极少。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飞去来器的飞行动力机制,结合适当的定量计算、制作新型的飞去来器,并进行实物的飞行实验,科学的解释飞去来器为什么会飞回。 研究的意义是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本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另外由于飞去来器奇妙的飞行性能,深受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的欢迎,我的研究又具有很好的科普教育意义。 2.飞去来器的飞行原理 2.1飞去来器的构造特征 飞去来器的横截面很像机翼,下面比较平,上面则凸出。这样的构造将有利于其升力的产生。再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个翼是不对称的,而且每个翼的横截面都有一侧是较厚前缘,另一侧相对较薄。我们把较厚的一侧叫前缘,较薄的一侧叫后缘,因为运动中较厚的一侧总是迎风面。图1给出了“V”字形飞去来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V为飞去来器的飞行速度,ω为旋转角速度。 图1 飞去来器的构造 几点假设: 飞去来器是刚体 相对于飞去来器,空气的运动速度不是很大(V30m/s),气流当作不可压缩的流动 空气密度是均匀的 忽略空气摩擦,运动过程中只受空气施加的升力和力矩 速度方向与旋转平面的夹角为0度 2.2 升力的产生 飞去来器的横截面和机翼很像,它在飞行当中受到空气的作用会产生升力,升力的产生对飞去来器的运动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足够的升力能够克服重力,保证足够的飞行时间,好多奇妙的路线也依赖于很大的升力。下面先分析飞去来器升力产生的原理。 图2 机翼升力模型 图2为在空气中飞去来器翼型的横截面示意图,易见飞行时前方空气在前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绕上缘,一部分绕下缘,两部分在尾部汇合。 图3 升力分析 图3为机翼升力分析示意图,这里气流在平面L0(垂直于纸面)处分为两部分在A点一分为二,于B点汇合。L1,L2是平行于L0的一组对称的平面。L1,L2以外距离平面L0相当远。假设机翼翼展为L,得到了两个流束,流束1和流束2。 在绕过机翼时,流束1的截面积为A1=(h1*L),而流束2的截面积是A2=(h2*L),显然A1A2。根据连续性方程 ρAv=常数 ,易见,v1v2,所以流束1比流束2速度要快,即其上方空气流速大。这里ρ为气体密度,A为流束截面积,V为气体流速。 图4 升力的产生 根据伯努利方程 (不计重力) 我们将有以下结论,当空气运动速度v增大时,压强P将减小。机翼上方的速度比下方的速度快,所以上方空气的压强要比下方的压强小。这两者的压力差作用在机翼上,就产生了升力,如图4所示。 升力产生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从环量的角度出发的: 我做了以下假设,如图5,既然机翼上部的运动速度大于下部的速度,我们就可以把绕流等效为两个流动的叠加——一个是匀速流动,另一个则是顺时针绕翼形的环流,前者没有环量,后者是有环量。而升力产生的实质是环量的存在,因此这样解释机翼升力应该比较合理。 图5 环量的产生 根据儒可夫斯基定理,单位翼展(机翼单位长度)产生的升力为 F=ρUΓ 其中:ρ---空气密度 U---来流速度 Γ---绕机翼的环量 来流在机翼周围产生了环量Γ,因此产生了升力。 2.3 升力及升力矩的定量计算 根据厚翼理论[1][2],把机翼横截面做保角变换为一圆域,然后根据圆柱绕流升力公式计算出机翼单位长度的升力。 升力系数为: (1) 升力系数可由翼形的已知条件算出并作为常数看待。 由(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