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的意义-关於碟仙的符号学心理学-清华大学.doc

物的意义-关於碟仙的符号学心理学-清华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的意义-关於碟仙的符号学心理学-清华大学.doc

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 The Meaning of an Object: A Semiotic Psychology about Dieh-Xian 宋文里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本文之撰作係為國科會補助研究計劃「碟仙對論的追蹤與展開」(編號:NSC85-2412-H-007-002)的成果之一,特此向國科會申謝。 * * 本文的部份內容曾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七日以「What is an Object ?--碟仙之為物也」為題,在中興大學文學院「符號學與中國文史論述學術座談會」上宣讀。 * ** 本文已被《應用心理學研究》接受,即將刊登。 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 一、前言 一九九三年,我曾在哈佛大學的Carpenter Center看過一個極有意思的展覽,它的題名就叫What is an Object ?(「物究竟是什麼?」)我把展覽走完一圈,看見的每一樣被展覽的「物」原都是日常生活裡常見之物,只是不曾用那種展覽表現的方式看見罷了。譬如,我記得有幾塊矽膠,連成一串掛在那兒。你說它是什麼?作為一罐建築用的接合劑,或作為一塊隆乳用的填充劑等等都可以,但若加上它們所連接的意義脈絡,和意義脈絡之間的再連接,那就會造成一個繁複的意義聯想。譬如:它可用來建築房屋,也可用來「建築」女體?它們之間的關係若即若離,但對這些東西提供這樣的連結關係,卻使得展覽會場瀰漫著一股像循環詩般的氣味,繞樑三日,引人遐思。 任何一個東西,總有它背後的脈絡支撐它的意義。而脈絡和脈絡之間又有第二層以上的連結,造成意義的層層擴張,如是如是,使得一個意義的世界,似乎總隱藏著難以言詮的奧祕,也使得我們在經驗中所看見的,常常只是它的一點點徵象兆頭和蛛絲馬跡。 二、從符徵到意義顯化 Umberto Eco在A Theory of Semiotics一書裡曾引述C. S. Peirce關於經驗和觀念之間的關係之論,他說,Peirce的意思是:「我們總在嘗試把觀念細節化(elaborated)之後,才能知道它是什麼。」(p. 165)若用 Peirce自己的話來說:「這些觀念乃是暗示此觀念的經驗現象之第一個合於邏輯的言詮 (interpretant),而這些經驗現象,就在暗示之時,乃是些符徵(signs),並且又是它們所暗示之物的…言詮。」(p. 165) 這段話所說的,就是把他自己的符號學理論之中最基本的第一項(符徵, sign)、第二項(物, object)、第三項(言詮, interpretant)之間拉出個循環關係的說明:符徵來自於物的經驗,而一旦這經驗以符徵現身,它就會被推向言詮,並且即刻成為另一層次的符徵,且如是繼續衍伸。 符號學對於一個長期浸潤在經驗科學(譬如心理學)研究之中的我來說,雖然這樣一點點不同的起點就好像頗能對人乍現靈光,但它的三項式知識結構的本身也同時是引人困思的,因為,就在翻譯這段短短的引文之時,我也發現:拗口聱牙的Peirce,他所要說的,原就是不容易望盡、不容易走完的符徵(sign)到意義顯化(signification)之路。可是這條曲折的道路一旦得以打通,那就會一方面承接古代世界裡的知識處境,一方面開啟新世代知識。古代世界曾為了「天不言、地不語」的困境(這是Ginzburg(1979)說的「占卜典範」所要面對的基要問題,它是和「科學典範」相對而言的)而長久仰賴占卜巫術來作為意義指陳和傳達的媒介,使神祕的意義來源(「天」「地」)得以現身顯化。而我們在經過科學知識典範轉化之後,對於知識的期望則已發生根本的改變。占卜典範轉為科學典範之後,又有第三波的轉化發生,而這正在誕生中的第三類典範,也許就是被稱為「符徵科學」或「意義顯化理論」的符號學。 我在接觸符號學的短暫經驗裡,也同時發現這是一種一方面看似很有希望,另方面又是弔詭無限的知識系統重建問題。我所經歷的經驗科學訓練,是一種必須熟習龐大系統以及操作方式的知識工作。它需要極其繁複的證據資料來構築一套客觀的經驗事實,作為它運作的基礎。我長期陷落在瑣碎的資料處理技術之中,常自覺不見天日,但我也曾同時百般嘗試突破的可能,因而領會一種甚至在錯誤經驗之中也能學習知識門道的方法--現在也許稱之為「實踐知識」比較恰當--而我把符號學就視為一種實踐的知識。若要對於實踐知識有所談論,那就該有個基本態度,就是要把知識門道轉化成人人可解(從前或叫做「婦孺皆通」)的形式之後表現出來。我這就回到Umberto Eco,來說說這個意思。在A Theory of Semiotics中,Eco用了很簡單的幾段話來展開我所知的符號學基本問題。以下就是一個例子: 三、文化物項 假若我正穿過一條黑暗的街道,瞥見街邊有個不清楚的影子。直到我能辨認它之前,我會想:「究竟是什麼東西?」但這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