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
情
表
晋
李
密
“表”的文体特征:
“表”的文体特征:
表,是一种文体,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子呈
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
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
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主要用
来“陈情”。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不同的名称与上书的内容有关。
刘勰《文心雕龙》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的文体特征:
表,是一种文体,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子呈
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
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
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主要用
来“陈情”。
可陈之情有: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整体理解:
是谁陈情?
整体理解:
是谁陈情?
李密
整体理解:
是谁陈情?
李密
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
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为太
子洗马。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向谁陈情?
向谁陈情?
晋武帝
向谁陈情?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
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
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晋武帝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
“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
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政治上,嵇
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
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
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最终被司马集团
所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
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向秀在嵇康被害
后被迫出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竹林七
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
陈什么情?
陈什么情?
陈尽孝之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
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
母的衷情。
说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
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
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
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
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
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
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
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