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pdfVIP

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

文章编号 :100327721 (2007) 0220133207 赵 毅 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 摘  要 :文章以古筝的演奏技法为切入点 ,以其发展过程中的流变为脉络 ,记述古筝在初创时期 (战国时 期)和繁荣时期 (唐代)的演奏技法概况 ,辨析近代形成的古筝各流派演奏技法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 ,阐述当 前古筝演奏技术训练中存在的不同观念以及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 :古筝 ;演奏技法 ;流变 ;流派 ;文化内涵 ;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32. 3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 ,我们欣喜地看到 ,古筝已是海内外华人中学习人数最多的一件中国乐器 ,并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 中成为一门热门专业。古筝创作乐曲的数量更多、题材更广泛 ,古筝演奏者较以往掌握了更多的现代演奏技 法。但是 ,许多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在看到古筝这一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的同时 ,也感到了古筝的创作和演奏 中已经出现的某些问题 ,如近年来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的占有相当比例的古筝作品过于注重双手弹奏 技法的发挥 ,而对于古筝擅长的展示其独特魅力的作韵技法则不够熟悉或不够重视 ,未能充分地发挥古筝之 所长。许多古筝演奏者只是热衷于技巧 ,对富于文化内涵的左右手技法形成的相得益彰的声韵变化知之甚 少 ,在演奏占有古筝音乐作品相当重要位置的这一类乐曲 (包括传统乐曲) 时束手无策。曾有学者在论及这 个问题时指出 ,古筝的创作和演奏“不要在解放左手的同时又失去了左手”,即不要失去古筝音乐的韵味。在 近年来召开的几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 ,许多古筝界前辈谈到这一问题时 ,多次呼吁在创新创作和演奏技 法、使左手具有更丰富的弹奏能力的同时 ,不能忽视左手在古筝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使音乐更加富于韵味的作 韵功能。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试从筝史的角度对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进程和流变情况 ,通过有关文献和在民间各 个古筝流派中的遗存进行梳理 ,从中了解古筝传统演奏技法的概况和其依托的音乐传统的文化内涵 ,从本源 探寻古筝音乐灵魂之所在。 一、古代有关古筝演奏技法的记述 最早记载古筝的表演形式的文献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李斯在其《谏逐客书》中写道 :“夫击瓮、叩缶、弹 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 ,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1 ]”文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演奏技法的表述 ,但从古筝参与表演 的形式中我们可以得知 ,古筝最初的表演形式并不是纯器乐演奏 ,而是为歌唱伴奏的。汉、魏时期 ,古筝已是 《相和歌》等表演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乐器。三国时魏人曹植的《善哉行》中“欢日尚少 ,戚日苦多 ,以 何忘忧 ,弹筝酒歌。[ 2 ]”梁·王台卿《咏筝》中“依歌时转韵 ,按曲动花钿[3 ]”等诗句 ,均记载了古筝为歌唱伴奏 的演奏形式。此外 ,历代还有许多关于古筝与歌唱的结合体“筝歌”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古筝早期 的演奏技法是在为歌唱伴奏的基础上建立的 ,与歌唱中的声腔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杨荫浏先生 在《语言音乐学讲稿》中谈到 :“从历史上看 ,声乐的发展曾既是器乐发展的先导 ,又是器乐发展的基础。历史 上有无数器乐作品是从先有的声乐作品上加工改编而来 ;有不少器乐种类曾通过为声乐服务的漫长过程而 作者简介 :赵 毅 (1964~) ,男 ,文学硕士 ,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 (武汉 430060) 。 收稿日期 :2006209216 后逐渐脱离了声乐 ,形成其独立的器乐体系。[4 ]”近代形成的古筝的几个主要流派 ,其代表性乐曲大多是从原 为演唱伴奏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衍变而来 ,像河南大调曲子、山东琴书、榆林小曲、杭州滩簧、潮剧、广东 汉剧等 ,均是古筝各流派中传统乐曲的来源。在长期与演唱合作的演奏实践中 ,古筝演奏者为了求得与主要 角色———演唱者的融洽和谐 ,达到烘云托月、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古筝必然会以演唱的声腔音韵为趋向 ,并 将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在自身的演奏技法当中加以运用。 古筝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是唐代 ,这个时代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古筝在唐代 ,随着唐 大曲和乐舞的兴盛 ,它的种类与形制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其中有随谴唐使带出流传到日本和现今的韩国、朝 鲜等国十三弦筝、十二弦筝和云和筝、轧筝等。种类的发展与形制的改进 ,为唐代古筝在演奏技法上的发展、 运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焦文彬教授的《秦筝史话》对《全唐诗》中一百余首与古筝有关的诗 中 ,汇集了其中记载和描述的唐代筝的演奏技法和指法 ,计有 :掩、抑、抽、拨、打、拍、遏、按、撮、 、拂、抚、挑、 捻、推、弹、扌刍 、回旋等十八种。其中弹、扌刍 、拍、拨四种为右手技法 ,其余掩、抑、抽、打、遏、按、撮、 、拂、抚、 挑、捻、推、回旋十二种为左手技法。这些左手作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