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遗孤和中国养父母的关系问题.docVIP

关于日本遗孤和中国养父母的关系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的关系问题——兼对中国日本遗孤与俄萨哈林日本归国者作比较研究 杜颖 2013-2-27 14:51:1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6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摘 要:由于日本的移民侵略及其失败,二战后,包括遗孤在内的“开拓团”民大量滞留海外,其中,在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萨哈林南部及原苏联地区等地的日本人归国问题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养父母以德报怨,对日本遗孤施以人道主义救助,这是他们日后能够归国定居与亲人团聚的重要原因,这是滞留俄萨哈林等地的日本归国者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日本遗孤;中国养父母;俄罗斯萨哈林;日本归国者   中图分类号:C912.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6-0019-03   作者简介:杜颖(1966-),女,黑龙江宾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北亚区域经济和中日经济文化关系研究。   ? 一、日本人滞留中国东北、俄罗斯萨哈林地区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人滞留中国东北、俄萨哈林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30年代,日本掀起侵略的狂潮。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20年向国外派出100万户的农业移民计划”,并将其作为七大国策之一,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此侵略计划的重要实施地。移民多来自日本长野县、琦玉县、山形县等贫困地区。他们的到来使中国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更加艰难。   随着战争的全面展开,特别是扩大到太平洋地区以 后,日本关东军面临严重的兵员不足问题,为补充兵源,把“开拓”移民中的青壮年都征召到前线,开拓团里除了少年和老年男性外,绝大多数为妇女和儿童。后来,日本战败在即,可是受政府蒙蔽的许多开拓移民浑然不知。   与此同时,日本日益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开始施行扩大对朝鲜人劳动力的招募政策。依据朴茨茅斯条约划归日本所有的南萨哈林地区,朝鲜人增多。随着日本政府加速招募步伐, 1944年2月,在矿井从事挖煤作业的朝鲜人已经占挖煤人员的35%。苏军的进入,使该地区陷入混乱。疏散日本人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1946年,日苏签署了《关于遣返的基本法令》。此外,大量日军俘虏被??留在西伯利亚,被强制劳动。由于苏联政府对遣返的态度消极,许多人归国无期。   (二)中国日本遗孤产生的直接原因   1945年8月9日,苏军突然进入东北,日本大本营发出了撤退的命令,但对于开拓民实施了遗弃的策略。由此,关东军全部返回了国内,开拓团大批移民则沦为难民。时值秋冬,他们缺衣少食,许多大人因为病、冻、饿而死去,许多儿童因此失去了亲人的保护,生命危在旦夕。情急之下,一些亲生父母设法将孩子托付给了中国人,以求活命;没有办法的将孩子丢在医院附近或是中国人经常活动的地方。已经进入深秋,在难民收容所、荒山野岭、街道和码头还有许多流浪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遗弃在中国的儿童人数达五千多人。年龄最小的刚刚几个月,最大的十一二岁。在诸多人群中,这些儿童成为逃难中的最弱势群体。 二、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关系的建立   (一)日本遗孤走进中国家庭   日本战败后,日本遗孤以各种形式走入中国人家庭,与中国养父母的关系由此开始确立。当时的遗孤多体弱多病,加之营养不良,有些已经奄奄一息。笔者走访的一位中国养母沙大娘讲,将养女静如抱回家中时,她因病、冻、饿已经非常虚弱。而另一位李大娘收养的孩子是因为饿怕了,看到自己家开了个包子铺,有包子吃,再也不跟妈妈走了,就这样留在了大娘家。应该说,“可怜他们是条生命”是许多养父母当初收养他们的主要动机。为此,几乎每个养父母将孩子抱回家中后,为救治、抚育和培养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也由于“不能亏待别人家的孩子”的善良想法,对他们格外呵护。养父母与遗孤就这样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养父母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例如,笔者所调查的15个遗孤家庭中, 60%的遗孤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到他们回国前夕,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个日本孩子。   (二)日本遗孤与滞留萨哈林等地日本人命运的不同   从很小就经受战争苦难并遭到遗弃这点看,遗孤是不幸的,但从中国养父母没有把遗孤当做“敌国”的孩子,对其百般呵护,使他们不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还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让他们接受教育等等来看,他们又是幸运的。滞留在萨哈林地区的日本人的境遇就不那么如意了。在苏军进入南萨哈林地区以后,他们“既遭到俄国人的歧视,又不得不面对同具有很强反日情结的朝鲜人的复杂关系”。为躲避苏军的骚扰,萨哈林地区的日本女性匆匆嫁人。许多人为能回国,卖掉了孩子;在偷渡回国时遭到再度抓捕,被迫从事采煤作业。而随着日本战败,六十多万日军俘虏被扣留,成为同样缺乏劳动力的苏联的劳动力。其中有一成日本人因过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