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诗学中「现量」意涵的再探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船山诗学中「现量」意涵的再探讨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69-396 漢學研究第 18 卷第 2 期(民國 89 年 12 月) 船山詩學中「現量」意涵的再探討: 兼論傳統「情景交融」理論研究的一個誤區 蕭馳* 摘要 「現量」乃王船山由因明學和唯識學借用來的重要詩學範疇。本文 從船山詩學的觀念體系討論船山唯識學中「現量」範疇三種意涵— 現在義、現成義和顯現真實義在詩學中意義的延伸。其中,現在義和 現成義體現了這位理論家對詩人的身觀限制和當下證悟式興會的關 注,直接沿承了始自元康、永嘉詩歌和詩學的一個傳統。對船山而 言,又特別以視宇宙為一流動洋溢之大化為根據,以覿面相當地親證 「吾之動幾」和「物之動幾」間往來授受為本質,從而彰顯了中國抒情 傳統相對於歷史傳統的特質。而船山「現量」範疇中的顯現真實義, 則因與近年古代文論研究者在「情景交融」研究中預設的現代文藝心 理學框架不合而被忽略。本文提出:船山詩學的情景關係理論之基礎 絕非近年所津津樂道的藝術心理學,而是中國傳統的互應論哲學。船 山藉此肯定詩人所面對的是一本然地具備審美價值理序的宇宙自然。 文章最後討論了船山以「現量」論詩與其心性哲學的悖謬關聯,指 出:這實質上體現了注重瞬養息存、性體當下呈現與繼善、成性、存 存乃船山思想本身的「一元兩極」,彰顯了船山道德哲學中的歷史主 義。 關鍵詞:船山思想、現量、唯識論、中國抒情傳統、互應論哲學 * 作者係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369 370 蕭 維 馳 一、 前 言 「現量」(pratyrsa)乃王船山(1619-1692)由研討佛教唯識宗和因明而 引入其詩學的一重要理論術語。根據筆者的統計,此一術語在其論詩的文字 中共出現七次,即:《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二次,《古詩評選》一次,《唐 詩評選》二次,《明詩評選》一次,《薑齋詩集》〈題盧雁絕句序〉一???。與 「情」、「景」等範疇比較,其出現尚非十分頻繁。然而,此一範疇因涉及其 有關詩學本體、詩境生成、到詩歌社會功用等諸多層面,理論意義非比尋 常。而相對中國傳統詩學中其他由佛學引進的術語— 如「境」、「妙悟」等 — 對「現量」作為詩學範疇意涵的研討卻比較薄弱。筆者在八十年代初所 作的船山詩學研究中曾對「現量」進行過初步考量,但僅限於對船山詩論中 有關「現量」的文義,與其關於唯識宗的著作《相宗絡索》中對「三量」定 義間的對照,並未從其詩學乃至思想體系的整體來考索此一範疇的意涵和理 論意義。我當時對此一詩學範疇的界定為:「在直接對象面前的審美直覺的 結果」。1 由於因襲學風的瀰漫,筆者這一研究中的膚淺乃至謬誤,竟至貽害 不淺— 某些研究者對拙文從觀點到文字生吞活剝,2 不僅未使之在學術上獲 益,反而不幸步入歧途。這使得作俑者深感有責任糾正這一錯誤。 在中國大陸以外,學界對此一範疇的討論持謹慎態度。譬如,美國學者 布萊克(Alison Harley Black)的《王夫之哲學思想中的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 i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ang Fu-Chih)一書的末章以「文學表 現的本質」為題討論《薑齋詩話》,然而卻並未接觸到「現量」這一概念。3 孫築瑾(Cecile Chu-chin Sun)的《龍口之珠:中國詩歌中景與情的探求》 (Pearl from the Dragon’s Mouth: Evocation of Scene and Feeling in Chinese 1 蕭馳,〈王夫之的詩歌創作論— 中國詩歌藝術傳統的美學標本〉,《中國社會科學》,1984: 3,頁 143-168。 2 莊嚴、章鑄所著《中國古典詩歌美學史》是其中一例。見該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4),頁 266-268。 3 Alison Harley Black, Man and Nature in th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