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23课《西塞山怀古》教案2.docVIP

2015-2016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23课《西塞山怀古》教案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23课《西塞山怀古》教案2.doc

《西塞山怀古》教案 总课题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时1课题西塞山怀古主备人:张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 3、把握怀古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把握怀古诗的特点。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课札记一、导语:我们已经学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今天我们继续唐诗之旅,来鉴赏中唐诗。中唐的诗坛诗人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其主要创作倾向。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创新求变。 教学过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课件展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刘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西塞山怀古》。 二、前置性补偿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课件展示,请一位同学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诗豪、永贞革新、风格雄豪苍劲、寄寓深远、咏史大家。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前,唐朝处于完全统一的状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使历尽了魏晋南北朝分裂之苦难的中华大地,得以重整雄风、长足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其他上层建筑方面,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终于缔造了封建王朝历史上一个不朽的闪光神话。而在安史之乱后,各地军阀拥兵割据,称霸一方,唐王朝的君权一如周王朝一般,在无奈中日渐削弱,盛世不再。苦难随之潜滋暗长,终于长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灾难。 三、【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世屡经盛亡盛衰,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四、诵读诗歌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纠正诵读中的错误。听一遍课件中的录音。 齐读一遍这首诗。 自由读4分钟背诵这首诗,并比较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 检查背诵并分析语言风格。(幻灯展示)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能判断出《西塞山怀古》所属的类别,是什么? 怀古(咏史)诗。 五、介绍怀古诗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 六、鉴赏诗歌,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试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 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 吴:负隅顽抗、不堪一击 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感。 “收”,描写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可见“金陵王气”根本是靠不住的。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3、诗人在颈联中说“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就晋吴双方而言,你认为诗人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哪一方?诗人在全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仅仅如此吗?诗人是通过什么抒情手法将他的主题表现出来的? ①“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不居,“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