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颜真卿心得体会――以《刘中使帖》为例.docVIP

临颜真卿心得体会――以《刘中使帖》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颜真卿心得体会――以《刘中使帖》为例.doc

临颜真卿心得体会――以《刘中使帖》为例   相对于王羲之的散淡,颜真卿无疑是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人,王羲之除了奈何奈何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建树。颜真卿的书法历来评论纷纷,多是牵扯到人格、政治作为的,这里面实际上寄托了太多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那么相对于王羲之、苏东坡来讲,树立一个政治上、艺术上相对完美、光辉的榜样,颜真卿无疑是不二人选。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真卿《刘中使帖》共41字,约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又称《瀛州帖》。刘中使,名刘清潭,大历十年投降朝廷的安禄山、史思明部将田承嗣又发动叛变,占据瀛州之地,又派卢子期围瀛州,朝廷派兵攻击,吴希光投降,卢子期被擒,于十一月处死。当时颜真卿67岁,任职湖州,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的消息传来,情绪十分激昂,高兴之余书写了此手札。《刘中使帖》含篆籀之气,笔力雄强,线条浑朴。元代张宴说:“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然此帖中整篇与单行、行气与单字、单字与线条的关系复杂,笔势呼应、运笔使转等俱是登峰造极。如果说《祭侄稿》是带着一种悲愤的态度来写就的话,这件《刘中使帖》则是一件奔放、沉着的作品。通篇笔力笔笔到位,无一丝懈怠,线条如绵里藏针,有外向的张力。整体线条粗细不一致,造成视觉上的丰富感,相对于《祭侄稿》来讲更加注意线条的起伏变化。   此手札前三行稍沉稳,如“近”“闻”“降”等字,极具篆书的沉稳姿态,至第四行“耳”字拉开了强烈的对比,后四行字形比前四行稍大,并在第五行、第六行、第七行出现了二字、三字、四字相连的关系,可见作者的随意性和整体线质的高度统一。元代鲜于枢评论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我在临摹此帖时讲究工具的选择,选择了长锋加健羊毫笔,研制墨汁和宿墨混用,纸为安徽特质白色冷银粉笺。我对原有的章法做了改动,破原有的八行手札章法为连绵四行行草章法,使其在原有的字形上增加了整篇的连绵性和开张度。以为手札放大不仅仅是文字放大,是整个空间以及用笔的放大,要保持原作的感触,还得要有我自己的理解;经典的作品无懈可击,怎么样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掺入临摹者个人的理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临摹的形式上,我用灰色纸条来连接中间,起到修饰和透气的作用,在开头以颜体小楷书的特点书写题签,以颜体小行书来作后面的题跋,起到了文字大小的对比,又力争书风的统一。在用墨方面,利用羊毫蓄墨量大的特点,把整篇分为几个字组来书写,如“近”“为”“舍”等字有明显的宿墨痕迹,“慰”“耳”“围”等字多用枯笔,这样即体现了颜字特有的厚重,又做到了墨色的丰富变化。   临写颜真卿《刘中使帖》这一路雄强的书法作品时,我个人认为应从整体出发,要准确地抓住这类作品的整体气势,临摹要做到先声夺人,整篇的气势要处理好,还得兼顾细节。在临摹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来表现点画的提按关系,着重注意颜字的重按轻提的特点,以“大胆按下去,细心提起来”的心态来完成整篇的临摹。我在留意颜书特有的宽博、外拓的同时,更注意其线条的质感和弹性之美,《刘中使帖》运笔强劲流畅,整篇线条在运动中充满了韵律。尤其“耳”字长竖,线条极具弹性与质感,充分体验了颜真卿对张旭所传授的“锥画沙”习书妙诀。颜真卿在此帖中字与字的呼应关系的处理上可谓独具匠心,时有笔断意连,时有纤丝实接,整体又气息贯通,一气呵成。我在处理此帖单字关系的同时,故意拉大了字的大小对比,如“中”“至”等小字,使其在整体雄强的书风中起到过渡和点缀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小字营造出“刘”“慰”“耳”“围”等大字的扩展空间。   颜真卿此帖多用转笔,也就是篆隶的笔法,但是在其转折处多用折笔,这样容易使得笔画坚挺,撑得开,不使得读者有圆熟之感,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来源于颜真卿的楷书。所以,在临摹此帖时,加一点楷意,注意其线条起行收和转折的变化,无疑会更加真实地还原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颜真卿继二王后别开一代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座高峰,后世学者众多,但其独有的雄浑宽博之气后人难以企及。我所临摹的《刘中使帖》仅得其形,未能涉及深度。上述感想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批评。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