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封战地情书一世生死相守.doc
一封战地情书一世生死相守
当年参加远征军的曹越华在战地写给当时女朋友王德懿的信,成为现代人眼里的情书,凯旋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部有不同的解读,但对于曹越华与王德懿老人来说,爱是战火纷飞时的刻骨思念,是遭遇逆境时不离不弃的坚守,更是一段70年厮守的岁月。“亲爱的德懿: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这是1944年9月,身处缅甸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翻译官曹越华,写给女友的一封情书。如今在重庆市南岸区一处公寓里,97岁的营越华和98岁的王德懿,就是当事人。
复旦男生写给交大女生的战地情书
单凭观察无法想象,在这两位目光平和的老人身上,曾经历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些年,曹越华的耳朵有些不好使了,为了解当年的写作往事,记者在他耳边说了好几声“情书”。曹老腼腆笑着:“那时候感情好啊,现在叫情书了,当时就是信。”曹越华告诉记者,当时给女朋友的信,断断续续写了十几篇,其中两篇还是完全用英文写的。这些战地情书,在某媒体举办的“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大赛中获得冠军。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2月,复旦大学内迁重庆。曹越华此时考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43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外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在时任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的推荐下,营越华成为复旦大学最早走向前线的学生。从1943年春至1944年夏,曹越华在昆明的炮兵学校从事翻译工作。1944年7月底,曹越华奉命调往缅甸重镇密支那任翻译官。王德懿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是这所高等学府当时唯一来自西部的女学生。
王德懿,本是重庆名门闺秀,生于盐商世家,重庆开埠地标――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的租界地王家沱,就因王家命名。王德懿身上也不乏传奇色彩。抗战爆发后,她先后到重庆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当时迁至重庆),后叉一个人搭牛车,经过川黔古道上的娄山关、72道拐、“掉尸岩”,辗转四天到达贵州平越,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读书并毕业。她辗转5所大学的求学经历,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流亡女生”。
“感翻周身涌动的热血也泛起文弱书生的涟街”
这封信里,营越华向王德懿详细描述了自己进入滇缅前线的经历和内心感受:7月28日,我突然接到炮校上级命令,立即调往缅甸前线,军令如山,说走就走,马上出发。我来不及告诉您,就被军车直送西站外的巫家坝飞机场,所幸途中巧遇程君礼(“飞虎队”美军招待所的中校所长、陈纳德将军的后勤官,后成为曹越华妹夫),才在车上向他大喊了一声“我先飞到印度去了,请转告德懿”。这是我青春时代第一次以最庄严的生命名义,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出征。此时,感到周身涌动的热血,满腔起伏的是沸腾的浩气,但也不免在心底泛起一波文弱书生的涟漪。
当晚,他被浸泡在新一军新30师88团第3营在前线阵地上专门搭建的一个“人”字形架战壕里,热带季候暴雨如注,刹那间就灌满了水。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空,火光升腾、硝烟弥漫,四周的枪声、炮声、雨声交混在一起。这情形一个从未摸过枪的人推到极度考验之中。第―个晚上,他独自待在士兵们为他搭建的战壕里,顶上还盖了一个棚。适逢雨季,夜里暴雨如注,很快就把他的枕头、书都淹着了。蜷坐在战壕里的营越华,浸泡着雨水,耳听着不绝于耳的枪炮声,不知今夕何年,更不知外面战况如何,紧张恐惧一起漫上心头。
“当时我就首先想到我的母亲,如果我牺牲了,不要告诉她老人家,不要让她伤心;然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女朋友,我要是牺牲了,也不要让她知道。”
有人把曹越华和王德懿间的爱情故事比作中国版的“魂断蓝桥”,但他们的儿子曹庞沛不这样认为:“魂断蓝桥是悲剧,而父亲最后凯旋归来。”1945年,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在重庆结婚。
70多年过去了,曾经被战争分隔的伴侣,现在仍十分恩爱。曹越华告诉东方网记者,两人从来没争吵过,“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尊重客观事实,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这一点很不容易。”
见到史迪威将军因足球被称为“知音”
在营老家中,记者看到一张照片,是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于2011年访华时,拜访营越华时留下的合影。史迪威和曹越华,曾有一段交往。在密支那战役之后,曹越华见到了当时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
当时史迪威和孙立人(新一军军长)到部队来视察,谈完公事后,史迪威和曹越华聊了起来。“他看上去50岁左右,精神非常好,和我们说话自然又随和。”
没想这一聊,两人立即产生了共鸣,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曹越华一直是足球运动的爱好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校队中锋,史迪威也对足球情有独钟,曾是美国西点军校足球队的后卫。
史迪威将军对他说的两句话,曹越华一直记得。―句是“人类有两大竞技角逐,一种是文明的体育,一种是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