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doc

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1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在中国通信卫星历史上,2016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1月16日0时57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从群山掩映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刺破深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了开拓欧洲市场、服务世界航天的第一步。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走到打开欧洲市场这一步,颇为不易。   “买星”“造星”之争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为中国发展实用卫星奠定了基础。   就在“东方红一号”升空那年,已有发展实用卫星的呼声。   航天专家彭成荣回忆,早在1970年,以石油勘探企业为主的一些用户就迫切提出卫星通信的要求。由于卫星通信具备传播距离远,不受地形限制,可实现大面积广播,通信容量大,信息传输质量好,成本较低等特点,中国有关部门也提出发展卫星通信的要求,以期尽早解决边疆、海岛、山村、沙漠等地区的通讯问题。   1970年初,在调研国外通信卫星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研制队伍提出了通信卫星总体方案设想,并于同年11月召开了方案讨论会。   不过,由于运载火箭能力的限制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卫星通信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两年后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当时,在周恩来的直接安排下,中方特意租用了一颗国际通信卫星,为随行的美国记者提供服务,使得美国本土观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在此事过去后两年,1974年6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织召开卫星方案可行性讨论会。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审议通过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代号“331工程”的中国通信卫星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但在此之后,通信卫星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开始,一场“买星”还是“造星”的争论开始了。   “造星”派认为,中国在核心领域、战略产业方面应当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通信卫星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空间安全,理应把“国产”作为首选。   “买星”派则认为,从价值规律出发,“租星”或“买星”来得快,还可能又好又便宜,因此当然是解决国内市场燃眉之急的捷径,毕竟,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卫星通信,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自己的通信卫星。   双方争议持续几年,“官司”一直打到了国务院。1986年3月7日,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决定,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研制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   这意味着,航天人必须在技术基础薄弱、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迈出一大步,赶上20世纪80年代通信卫星的国际水平。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各个研究室、车间里,研制工作紧张地开始了。 贾立地、李婷夫妇站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发射塔架下。同在国防科大获得博士学位的贾立德和李婷毕业后来到西北风呼啸的航天城,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第一线   此后,用了8年时间,中国航天人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点,啃下了硬骨头课题11项,完成了卫星七大系统的研制工作、总装和发射前的各项检测和地面试验。如果把卫星总体设计部下发到各分系统的任务书摞在一起,相当于一堵2米多高的书墙。   上万公里外的“退烧”治疗   1983年8月,通信卫星工程的五大系统即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及地面应用站已完成配套建设,基本具备了通信卫星发射试验的条件,完成总装测试的卫星和运载火箭也相继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84年1月5日清晨,运输卫星的特种车稳稳地停靠在高高的发射塔架前,在发射人员的操作下,卫星被缓缓吊起,装配在运载火箭顶部。   1月26日16时15分,卫星完成了发射场的各项检测任务,发射倒计时程序进入5小时准备。   不料,发射人员按照测试规定对火箭进行第二次功能检查时,突然发现火箭稳定系统的一个信号超出正常值。这一异常发现打乱了正常程序,发射立即中止。   经判定,问题来自陀螺平台功能性故障。陀螺平台是火箭的心脏,发射指挥部决定更换陀螺平台,改日发射。   经过调试,1984年1月29日,第一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试验通信卫星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进行卫星发射。   但这颗卫星没有被送入预定轨道,无法正常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随即实施应急方案,决定在卫星运行第13圈时实施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经过短时间的精心准备,上述方案成功实施,卫星由近地轨道变为大椭圆轨道。尽管无法再作为近地同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