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作者选编.docVIP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品与作者(满分60分得分58分) 人类的文化生活发展至今,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有时我们会给文学作品分分类,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仿佛作品与作者的风格都能够被界定。然而随着市井生活变化,文学创作内容人创造,很多时候作品与作者并不能被简单归类。 作品的内容,作者的人品和个性,都是多元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的一种,有时是生活原本的写照,有时却也是对生活扭曲面的臆想判断。法国作家加缪在其代表作《局外人》里,用夸张而荒谬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情感缺失,道德丧尽的可怜虫默尔索,文风讽刺至极。这部风格独特、见解犀利的作品,真接将作者推向世界文学的最高地位—诺贝尔文学奖。那么,难道作者本人也像书中的文字风格那么讽刺,那么善于挖苦吗?我们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寻???答案。 加缪在哲学界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源自他的一本哲学名著--《西西弗的神话》,书里的他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怪才变成了一个理性聪慧的哲学大师。书里,他的论点客观而具有深度,行文冷静悠远远,给人对启迪。这两种不同文风都出自同一个人,更有趣的是,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花大量笔墨介绍和解析了“荒谬”二字,这不正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吗?可见,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满足于一种文风,而是为文局促或下笔悠远,他都能掌握。 其次,作者的人品并不总是一样的。换言之,作者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成长,他的作品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普遍来说,人在年轻时所写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字风格多浪漫热烈;而人一旦进入中老年期,对人世拥有了丰富体验之后,所写出来的文章更注重现实伦理,也更加平静深远。 除去时间,境遇也在影响着作者和他的作品。中国古时的文人,哪一个不在仕途顺利时春风得意?哪一个不在身处逆境时哀愁悲叹? 作品的格调趣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体现作者的人品,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品和作品都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者,都存在着下一种不同的可能。 且以作品论英难(满分60分得60分)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名,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然后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欠债者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的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心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运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从作品中无法推知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高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只要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后世。对于作品,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满分50分得分50分) 眼前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身下传来纸页的“沙沙”声。一股浓郁而熟悉的劣质墨水味充斥全身,我就是他手中的那只笔。 先生是在凌晨把我“叫”醒的。迷糊中,看见先生念念有词,我也跟着他的手指飞速前行。“啊,温厚仁慈的活人哪,你前来访问我们这些用血染红大地的阴魂,假如……”带着四川口音的意大利文从先生口里流淌出来,枯瘦的手指渐渐跟不上语速,我也慢慢消停下来,聆听这苍凉而又坚韧的背诵。这是但丁的呼喊,这是巴金的呼喊,这是两个相隔数百年的英难的心声,交融于顷刻之间。 天逐渐亮了起来,眼前的他却毫无睡意,表情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