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大公山输水隧洞跨越暗河施工技术.doc
谈大公山输水隧洞跨越暗河施工技术
摘要:介绍了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中大公山输水隧洞跨越大型地下暗河的处理措施。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及示踪试验,摸清了暗河的形态及其与隧洞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围岩加固措施,于暗河两端修建施工桥台,采取简支整体箱梁结构的方式跨越暗河。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具有结构型式简单、节约工期等优点,且避免了对原暗河水文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岩溶; 发育特征; 输水隧洞; 暗河;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中图法分类号: TV6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179( 2013) 12-0056-03
?
1 工程概述
大公山输水隧洞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输水线路中第二长的隧洞,全长27.23 km,设计纵坡i =0.05%。开挖断面尺寸(V 类围岩)为5.3 m×5.75 m(宽×高) 的城门洞形。衬砌断面采用底拱半径4 m、侧底拱半径6 m、顶拱半径2 m的标准马蹄形。
大公山隧洞顺山势布置,地形地貌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山体走向北北东,沿线地面高程在1 913 ~2 225 m,地形坡度15°~30°。隧洞前半段西侧分布有雀吃沟伏流、三起三落伏流、魏所河伏流和潘所海伏流。
在隧洞掘进至桩号6 + 311.976 时,揭露一条地下暗河,其通道位于隧洞底板以下。水文地质调查和示踪试验结果,基本确定该暗河为魏所河伏流。
2 暗河发育特征
2.1 形态和规模
水文地质调查和示踪试验揭示,暗河源头为金所盆地魏所河,入口高程1 978 m,距隧洞轴线垂直距离约1.7 km。暗河出口位于三月三水库北侧岩溶泉,高程1 902 m,入口与出口直线距离约3.8 km。暗河与隧洞交叉部位的隧洞底板高程为1 950.12 m,暗河水面高程为1 940.50 m(枯期) ,隧洞埋深约105 m。
已揭露区域的暗河溶洞高度最高约16 m,宽度一般为10 m,最宽达15 m,过隧洞段溶洞宽度为12~13m,高度为13~6.5 m(右壁到左壁溶洞高度逐步降低,右壁-中线已连通隧洞底板,中线-左壁有1~3.5 m厚的基岩)。隧洞掌子面中线左侧与暗河溶洞顶部连通,右侧底板围岩厚度约0.4~0.8 m。
暗河溶洞基本沿岩层走向发育,总体方向约S40°E,与隧洞轴线交角约70°,暗河流向自NW 向SE。暗河上游(隧洞西侧) 的可见长度约为150 m,河床坡降约1%; 暗河下游的可见长度约200 m,前100 m河床坡降约2%~3%,局部有0.5 m跌水,后100 m河床坡降约为5%,水流快速进入约1 m宽的狭窄通道。经测量,枯期暗河流量约1.5 m3 /s。
2.2 工程地质特征
暗河与隧洞交叉区域位于向斜南西端和一条断层之间,沿线出露地层岩性为阳新群的灰岩夹白云岩,二迭系下统梁山组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及石炭系中统的灰岩,坚硬和软岩约各占一半,岩层走向与隧洞轴向夹角小。岩溶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稳定性总体较差。暗河溶洞基岩地层岩性为石灰系中上统(C2 + 3) 灰岩,岩层产状N20°W,SW∠30°。
暗河与隧洞交叉处的河床中堆积有较厚的巨石、块石、砂卵石,推测厚度大于5 m,两岸为淤积黏土、粉细砂,最高点接近溶洞两边顶部,厚度约15 m。溶洞内局部坍塌严重,上游河床内有3 处新近坍塌的巨石、块石堆积物。
3 工程措施
3.1 处理原则
根据暗河的发育特点,结合隧洞穿越暗河段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拟定工程处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对隧洞和暗河的相对关系进行准确的勘测调查,充分考虑工程的不可逆转性,采取全面处理、不留后患的工程措施;
(2) 尽可能避免对围岩原始应力状态造成影响,并在利用围岩本身稳定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围岩强度;
(3) 工程措施应不侵占原暗河溶洞断面,或不改变暗河的现状过流能力。
3.2 方案比选
根据基本处理原则,初步拟定两个技术方案。
方案一。因隧洞施工采用“新奥法”,拟在开挖期内搭设临时便桥跨过暗河顶部,衬砌时按简支整体箱梁结构设计,并适当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参数(图1)。
方案二。在隧洞与暗河交叉点后退20 m的位置(桩号6 + 331.976) 对隧洞轴线进行调整,向东侧偏移5~8 m,选择从暗河顶部围岩覆盖较厚的区域穿过。
经分析,认为方案二因暗河周边围岩条件差,溶蚀裂隙发育,改线后也很难保证隧洞在穿越暗河段开挖时下部围岩的稳定,仍然可能会造成坍塌连通暗河溶洞顶部,风险较大。方案一虽然采取的技术措施较为复杂,但处理过程可预见、结构安全可控,风险较小。最终选定方案一[1-3]。
3.3 开挖期临时加固方案
(1) 从掌子面右侧2.5 m处(下部围岩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