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cteweb.cn.ppt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cteweb.cn.ppt

杨兴柱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 MTA教育中心主任、旅游培训中心主任 2016年11月5日 选题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内部旅游流空间过程与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性评价与管理模式研究——以皖南乡村旅游地为例》(10YJC6303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 汇报内容: 一、旅游地人居环境研究科学认识 二、皖南山区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 一、旅游地人居环境研究科学认识 1、引言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理论,指出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作出的地域安排,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 中国学者吴良镛院士发展道氏的聚居学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将聚居定义为:“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 。 1976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的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 聚居既是一种空间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发展过程。 1、引言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人类活动过程对聚居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改变方式、强度和影响机制 。 聚居研究尺度已由最初的城市扩展到区域、乡村尺度。 从空间分析逐渐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公平性。 但目前研究较多集中在由城镇化、工业化等主导下的聚居变迁研究 。 1、引言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需进一步关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聚居现象研究,深入探讨人类旅游活动因素与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揭示旅游地聚居现象、过程及形态背后所涵盖的本质特征与地域规律,有利于对我国不同地域环境下人居环境建设与空间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1、引言 通过系统梳理《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Geograph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Rural Studi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城市规划》、《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旅游学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的98篇相关文献发现,旅游地聚居已成为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热点。 2、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过程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分别以“增生”和“替代”的方式重构聚居空间。 2.1 聚居空间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过程 经历从农牧村落到季节性旅游中心再到永久聚居地转型。 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 2.2 聚居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 湖泊型旅游地聚居空间沿岸线逐渐递减 山岳型旅游地聚居空间呈现水平和垂直尺度扩张 村镇旅游地聚居空间沿道路线性布局、接近游憩宜居环境区域 保护区聚居空间呈现圈层扩张 2.3 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 旅游的活力在于外来投资与人口的进入,这种流动性导致社区内部相对同质,而社区与社区之间相对异质的分布格局,由“同质同构”向“异质异构”转变,推动了聚居空间的重构 ,且往往与当地社区发生较大冲突 。 体现了大量中产阶级的注入改变了旅游地原本的阶层结构,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层。 3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3.1 聚居空间演化的宏观机制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驱动机制呈现三阶段特征:自然资源约束、交通扩张、自然舒适度的追求。 可进入性和宜居环境是独特聚居模式的重要要素。 大量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对聚居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人口变化;生产和消费模式变化;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 聚居空间重构原因涉及:经济需求—在目的地的经济原因(便宜的住房、低的生活成本、就业机会);社会和自然特性—社会因素(如更好地培养小孩、生活质量、没有犯罪)和自然因素(如旅游环境质量较高、较少拥挤);区位—强调区域或住房区位(如接近工作地点、交通线路或亲朋好友等);住房特征—住房特征(更大面积住房、更好住房或配套设施;建设或购买自己的住房);家庭构成的变化—如结婚、离婚等。 旅游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旅游环境是旅游地居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引致社区季节性和长期居住空间发展的最重要的诱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