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有节制地捕猎动物。《荀子》中的“鼋鼍[yuán 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强调取用动物应符合其生长节律。这些规定皆保护了动物资源的繁衍生息,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盐铁论》指出,“夫一豕(shǐ)之肉,得中年之收”,饲养一头猪的谷物是一个成年男性半年的粮食,深刻揭示了蓄养动物的成本可以养育更多人。这种近乎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在古代中国保障了更多人免于饥馑而得以生存。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北宋前期在短短几十年中频发包括《禁采捕诏》《禁屠牛诏》等十道涉及动物保护的诏令。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素食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及整个东亚与西方的包含习惯不同,前者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后者则以肉食为主。 B.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来看,第一步是认识到人类和万物的区别,第二步又认识到人类和万物同根同源,本原一体,这第二步是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 C.《盐铁论》中形象的指出,饲养一头猪需要一个成年男子半年的粮食,深刻地揭示出蓄养动物比养活人的成本还要高的事实,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D.要使人类产生对动物的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必须默会鸟兽的疼痛恐惧与人类的疼痛恐惧是一样的,鸟兽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 答案: c 解析: “蓄养动物比养活人的成本还要高”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说“蓄养动物的成本可以养育更多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也满含着对动物关怀的精神,爱惜动物、同情动物和敬畏动物等,都是这种关怀精神的体现。 B.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北宋前期《禁采捕诏》《禁屠牛诏》等诏令,都是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 C.“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体现了《孟子》最初表达的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的哲学思想。 D.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就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体系中,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 答案: D 解析: 原文是说:“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原文中句间是递进关系,而选项将这两个方面割裂开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爱惜之情,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有节制地取用,这是中国古代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B.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大戴礼记》有一个万物谱系,让四灵和圣人一样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体现了对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