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绒花传统手工艺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绒花传统手工艺研究综述.doc

国内绒花传统手工艺研究综述   摘要:指出了绒花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常常作为民间节事习俗中使用的装饰花。经过兴衰起伏的发展历程,绒花在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了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可以发现有关绒花的学术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绒花的历史文化、绒花的制作技艺与造型艺术、不同地区的绒花以及绒花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探索可以从更深入的考证和跨学科的角度思考,促进绒花学术研究的日益推进。   关键词:绒花;历史文化;工艺与造型艺术;绒花地域;非遗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   1 引言   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头花、胸花、帽花、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相传绒花始于唐朝的宫廷贡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绒花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兴盛、民国时期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几经起伏。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各地绒花工厂渐渐解体,老艺人相继离世,绒花工艺面临着技艺濒危,后继无人的境况[2]。直至2006年,南京、扬州的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有关绒花的学术研究主要分布在两个时间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处于绒花制花行业繁荣的背景之下,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绒花的造型艺术、簪带习俗、不同社会时期绒花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动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2000年以后,绒花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笔者多以非遗视角下,论述绒花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对策为主,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当前研究文献的梳理,试图分析国内绒花研究的发展现状,将从绒花的历史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不同地区绒花对比以及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2 绒花的历史文化研究   绒花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循,学者普遍认为绒花相传起源于唐代,是一种替代鲜花的宫廷贡品[2]。吴海燕(2006)从古代簪花习俗与人造花的历史,侧面推论了绒花的起源,认为绒花是宫花的一种,同通草花、绢花等一起,为宫廷所用饰物而得名。真正有文献记载的绒花历史始于明清时期,清朝及民国是绒花工艺的繁荣阶段[3]。《南京二轻工业史料》(1991)对南京绒花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其中“制花工艺”一节记载到,南京城南一带绒花店铺林立,著名手艺人云集,形成了“花市大街”、“绒庄街”等街道,扬州也有湾子街为绒花制作、销售的中心[1,4]。此时南京绒花之所以盛行,相传得益于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蚕丝下脚料,为绒花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民国及以后南京绒花行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志?轻工业志》(1996)中有详细的记载。日军侵华后绒花产业受到了一定冲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复苏。南京、扬州、淮安等地均成立了绒花生产合作社,此后变更为制花工厂,在作品风格、技术上有很大突破,产出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并远销海外,实现出口创汇[4]。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耗时费力的手工绒花制作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人们的审美飞快变化,工艺厂纷纷倒闭,绒花日渐凋零,直到近些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重新被人们认识[5]。   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每逢一事三节,绒花都是必不可少的节庆饰品,增添喜庆吉祥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陈宁欣记录了南京地区佩戴绒花的习俗:嫁娶之喜事,亲朋会送新人“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的大红头花、胸花,春节则常见“年年有余”的样式,端午节、中秋节也有独特的“五毒”“兔子拜月”等绒花款式,以取驱邪求福之意[6]。此外北京、天津等地,也流传着佩戴绒花以求美丽吉祥的习俗。如北京地区满族妇女喜欢的绒制凤冠旗头,庙会上比比皆是的绒花福字,买一朵即意味着“戴福还家”[7];天津妇女春节常带“龙凤花”“聚宝盆”等绒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等。记录绒花传统样式、佩戴习惯与文化的文献多而丰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8]。   3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是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亟待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内容。最早提及绒花制作工艺与造型的文献始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全国多个地区成立了绒花制作合作社,在“面向工农,普及为主,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发展路线指导下,制花行业如火如荼。古松在1958年《装饰》杂志的“工艺美术动态”一栏提到,北京绒鸟厂增加了数百种绒花新品,并发明了如“刀绒机”、“剪尖机”、“挫条机”等新工具,使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