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docVIP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doc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单纯依靠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研制学业标准,是对现有课程标准的有益补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11年启动了“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与实践”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子课题参与研究,历经4年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果。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一书将学业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结合,共同指导教学,建构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契合了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理念。   本指导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析、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教学案例。课程标准解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变化等内容;学业标准部分主要从年段目标和各领域目标两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部分主要涉及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三个方面;教学案例部分呈现的是常态教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下面重点以本书第二部分“学业标准”为例,谈谈在此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研制过程中的思考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清楚,但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够明确、清晰,难以量化。学业标准的研制就是要从重视内容的学习转向重视学生学业水平的达成,希望在内容上有更细致、明确的标准,说明学生应该掌握和达到的程度。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一书的“学业标准”部分由年段目标和学业标准两部分构成,力求做到宏观调控与微观把握相结合。   (一)年段目标   1. 年段目标分解   年段目标,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年段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在小学3~6年级开设,涉及中、高两个年段。通过年段目标分解,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在中、高年段应该达到的标准予以说明,使得中、高年段的目标更为明确,进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中、高年段的不同标准。   2. 考虑区域特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同一个标准有可能呈现在不同的年段。因此,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力求凸显对海淀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需要在中、高年级完成,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进行诚信问题的教育重点放在了五年级,因此,在年段目标的划分过程中,我们把这一条的相关要求放在了高年段。   (二)学业标准   1. 参考课程标准进行维度划分   本标准主要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六大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依据,参考教学内容,划分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能力与方法”“知识”四个维度。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明确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等,由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四个维度在描述过程中的内涵解释具体如下:   2. 凸显“行为”维度,突出课程特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和“知识”三个维度引导和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学业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基于课程的特性增加了“行为”这一维度。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虽然经过课程改革,这种现象有了好转,但依然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增加行为层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向着知行统一的方向转换自己的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 关注行为动词的使用   (1)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在描述的过程当中,我们关注到了行为动词的使用,并力求准确。所谓行为动词准确,指的是行为动词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行为动词所指向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避免行为主体的混淆,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其次,行为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决定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因此,行为动词的准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四个维度的行为动词具体如下:   (2)行为动词细化分层   针对每个维度的行为动词,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层级划分,隐含在评价标准的描述过程中,每个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分别是经历、反应和领悟;“能力”维度可以从感知、理解和实践(应用)三个层面考虑;“知识”维度则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