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策略漫谈.docVIP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策略漫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策略漫谈.doc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策略漫谈   【摘 要】小学数学给学生一种了无止境的繁难运算,学起来缺少趣味,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想方设法给枯燥的运算增添趣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学好数学。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提出;策略漫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制定了更高标准,它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强化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一小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认为由“情境创设”来激发“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一、提出有效问题,增强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都明白,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而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内涵的理解,从而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体现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体现比较的功能。有些数学原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似乎有些凌乱,我们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同时注重启发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突出观察的功能。对于有些特殊数学题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且还要设想一下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认为可以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我们在已经完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吧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推导出其他几何图形的的面积公式。   3.发挥处理极端问题的优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往往为了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进行简单设计,但是,对于有些知识点,我们可以适当的把知识点进行一下有必要的延伸,即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理论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一原理做一下延伸,提出: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4.学会从逆向中验证。限于认知能力,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一般只从正面进行展现,等到进入初级中学后做进一步的延伸,比如“命题与逆命题”的理论。不过我们在讲授有的知识点时,可以做一些提前渗透,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即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从而使学生们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理解的更加深刻。   5.学会变换思维方式。对于数学中“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一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提前进行渗透。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二、创设生活情境,诱发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契机,依托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营造出问题生成的情境,比如引导小学生想一想照相机的支架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三、强调过程情境,突出问题价值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溯本追源,力争让学生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理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能够给小学生留下独立思考、亲自动手证明原理的机会,其中特别注重的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价值观,避免问题的“擦边球”现象。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章节时,教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