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过程的闪电和电荷结构特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冰雹过程的闪电和电荷结构特征研究.doc

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 郑栋1,2 张义军1,3 孟青1 吕伟涛1 易笑园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天津市气象局,天津,300074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前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活动突然减少,之后的活跃期产生了更多的闪电,其中一部分处于云砧区。闪电活动峰值超前降雹5分钟左右,闪电活动中的地闪仅占6.16%,但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20%,且降雹前的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要高,降雹发生后,正地闪很少发生。降雹阶段,参与放电的主要电荷区表现为反极性结构,-40℃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负电荷区,-15℃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下,短暂存在一个较弱的负电荷区。降雹结束后,电荷结构经历了持续的快速调整过程,在第二次闪电活跃期,参与放电的主要区域表现为正常的三极性结构,即上正-中负-下正,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此三极性结构出现倾斜。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的特征与雷暴云内的动力、微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文中对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具有强烈上升气流的灾害性天气可能更易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并在下部两个电荷区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正地闪。 关键词:闪电活动 电荷结构 非感应起电机制 双向先导传输 引言 目前被科学界认同和接受的非感应起电机制[1-4]认为,不同粒子所携带的电荷极性主要的依赖于环境温度和液态含水量,该机制能较合理的解释雷暴云内主要电荷区的形成和分布。Kasemir[5]提出并发展了双向发展、整体不荷电的先导模式概念,认为正、负先导同时被激发,分别向正、负电荷区发展,其中正先导向负电荷区延伸,负先导向正电荷区延伸,从而形成一次闪电过程。该模型近来被科学家们重视并得到发展[6-9],一些观测也支持了双向先导的模型[7-13]。 雷暴的闪电特征较大程度依赖于雷暴的电荷结构,通过大量的观测,人们对雷暴云电荷结构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早期,观测发现大多数雷暴的主体电荷结构是偶极性的,即上部为一正电荷区,下部为一负电荷区[14]。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深对流雷暴的电荷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可能是更加复杂的三极性(上正、中负、下正)结构[15-17],甚至有可能达到四个或五个主要的电荷层[18]。Marshall等[19]首次利用探空电场仪探测到1988年位于Texas的一个雷暴具有反极性的电荷结构,即在正常极性雷暴应该为负电荷的区域变为正电荷区,而正电荷的区域变为负电荷区。2000年美国开展的STEPS(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实验中LMA(Lightning Mapping Array)对一些雷暴放电的观测数据支持了反极性结构的存在[7,8]。此后一些电场探空也观测到反极性的电荷结构[20,21]。模式研究通过调整层结温湿配置同样也能模拟出雷暴反极性的结构[22]。这些研究和发现说明,除了通常的偶极性和三极性电荷结构,反极性的电荷结构也是自然界雷暴中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闪电是发生在不同的电荷区,以及电荷区和地面之间的击穿过程,所以,闪电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雷暴的电荷结构特征。 以前对电荷结构的研究更多的借助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模式模拟分析,最近,VHF三维闪电辐射源定位技术使人们能更有效的揭示出参与闪电放电的雷暴电荷结构特征。本文将在国内首次利用SAFIR3000系统(介绍见第二部分)的闪电辐射点三维观测数据,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一次冰雹过程中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动力、微物理机制进行探讨。 天气过程、观测和资料 2005年5月31日,一雷暴过程从北京门头沟区发展,自西向东移动并穿过北京城区(见图1),城区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雷阵雨,1425(表示北京时间14时25分,下同)左右地面观测到较强的降雹,冰雹直径2-3厘米,持续时间约15分钟。该雷暴为一强单体,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移动较快。本文分析中主要使用了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图1显示了这些观测设备的具体位置。 (1)SAFIR3000(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nder par interferometric radioelectirque, 即,lightning monit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