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健康宣教.pdf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健康宣教

肝豆状核变性健康宣教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安安徽徽中中医医药药大大学学神神经经病病学学研研究究所所附附属属医医院院 韩永升 领先优势 � 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ATP7B 7 18 Ser662Cys 基因第 、 外显子上 、 3372delC两个突变位点,并证实了白种人与 黄种人存在着基因突变的差异。 � 国际上最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肝豆状核变性 的病因机制,提出了新的诊断、分型、疗效判 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 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库。 领先优势 � 在国内首创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系列研究先 河,研制成药肝豆片; � 国内首创二巯丙磺钠大剂量冲击治疗肝豆状核 变性; � 国内首创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 国内首先研制二巯丁二酸钠胶囊; � 国内首次将二巯丁二酸钠注射液用于肝豆状核 变性治疗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Wilson病(Wilson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铜代谢 disease, WD) , 障碍、肝硬化、脑基底节变性。 � 肝——肝脏 � 豆状核??? 历史 � 1912 - Dr. Kinnear Wilson 在《Brain》首先报道该病 “进行性豆状核变性” � 1948年J.N. Cuming医生 发现了该病与铜的累积之 间的关系。 � 1956年Dr. John Walshe 成功发现了第一个有效治 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方法, 他使用螯合物疗法将铜自 患者体内排出。 患病率 � 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约1/3万活婴(国外) 1/1万(本院),杂合子频率稍大于1%。 �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WD较罕见,而在意大利的 撒丁岛、以色列、罗马尼亚及日本该病多见。 铜代谢的生理途径 � 生理:铜,微量元素,每天从饮食摄入铜约 5mg,仅2mg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 � 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 2 在肝脏内大部分铜与α 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 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兰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 部分铜通过胆汁法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 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 正常人血清铜中,约95%为铜兰蛋白,只有 5%左右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在人体各脏器 中也多以铜兰蛋白形式存在而发挥其正常生理 功能。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铜代谢 � -- 肝脏 铜兰蛋白合成的减少及通过胆汁排铜的障碍导致 WD患者的铜代谢呈正平衡状态。 � 由于铜兰蛋白的合成减少,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的铜显著 增加,铜易于弥散到组织,主要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 ( 肝脏、肾脏、角膜等处 基底神经节内含铜量为正常量的 10 7 倍,肝脏、肾脏、胰脏等器官含铜量为正常量的 ~ 10 ) 倍 。引起各脏器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 � 与此同时,肝细胞溶酶体无力将铜分泌入胆汁,而从肾 80 g 小球滤过大量排出。由每日低于 μ 的排泄量增加到 300 1200 g ~ μ 。 � 体内过量的铜可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