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伦理精神与个人修养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的伦理精神与个人修养讲解

 教师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修养          游 永 恒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原谅课件不拷贝 ;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爱不起来 为什么很多人缺少敬业精神 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一些人的爱国精神还停留在“抵制洋货”的阶段 为什么一些人有钱、有权就个性膨胀 为什么性骚扰问题很难引起真正的重视  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按喇叭?为什么驾驶员要同行人抢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遛狗不系绳子?为什么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说话声音总是很大?为什么喝酒就想吧别人弄醉?为什么一些人吸烟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 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伦理精神的空洞与失落; 工作中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我们职业心态中的内在底蕴。当我们有崇高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修养时我们就会善待他人,善待我们的同事,善待我们的学生,善待我们的工作,善待我们的人生! 伦理精神的缺乏与偏差 是教师工作中很多道德问题 深层原因 ;  伦理精神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关于道德的“元理论”,是道德背后的价值观。  伦理学的概念是围绕道德行为的“应该”精神来展开的,它关注“应该”与“事实”、“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   伦理精神要解决的问题是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背后的哲学精神。; 一、伦理道德的四个境界 1、公民道德:    所有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2、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所应遵循的规范) 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1 增强职业效能 2 提高职业声望 3 带来职业尊严 ; 职业道德的伦理境界高于普通公民道德的伦理境界,这就决定了在任何职业行为中,我们都必须善待他人而不能有任何道德行为中的“对等交易”原则。;3、高尚道德 反映一个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 反映一个社会的道德理想与追求 提倡但不强求;    4、官员与公众人物道德 基本特征: (1)、具有社会示范效应 (2)、代表政府形象 (3)、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4)、公众评价挑剔; 2012年3月2日,在香港立法会特别质询会香港特首曾荫权接受质询回应近日关于游艇、私人飞机、红酒、豪宅等系列事件,在立法会现场曾荫权道歉并宣布将放弃租住深圳东海花园住宅。 曾荫权表示,这些事引起公务员和市民对他本人诚信和操守的质疑,是令他很痛心的,为此郑重向公众道歉。 ; 对重要人物的道德苛求 ; 陕西省安检局长杨达才事故现场的笑以及他戴的手表如此引人关注?; 教师应立足公民道德,坚守职业道德,追求高尚道德。 教师的伦理精神决定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境界; 二、我国面临严重的社会道德生态问题 1 诚信匮乏—最严重的道德危机 2 缺少规则意识,对法律缺少敬畏感 ;3 金钱至上,物欲横流;4 等级意识严重 看重等级,身份,职务级别,是今天社会的一大特征,这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价值观。;5、缺乏对陌生人的礼貌与尊重 在亲情和利益圈子中我们不缺礼貌与尊重 局限在儒家的“五伦”关系内  孔子谈到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什么我们一些人的工作态度冷漠生硬 我们在“私德”方面做得好; 6 、自我中心,心中很少考虑他人。 ;;; 面对问题“不护短”,才能重塑我们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行为,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 2013年5月6日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被人用中文刻上 “丁锦昊到此一游”的照片和一段文字被人在微博发出24小时的时间里,评论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而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 有人留言:“强烈建议埃及使馆报警或采取相应法律程序进行索赔。” 还有网友写道:“亲爱的游客们,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墨家的核心价值观 平等,互利,博爱;;法家的核心价值观 公开,公平,公正    天下主义,国家情怀 ; 三、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伦理精神 1、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博爱精神    从“私德”走向“公德” 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1) 学会尊重“小人物” (2) 超越个人利益的关爱精神; 到残疾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