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古學講義(國學11級)(一).docVIP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40 訓 詁 釋 例 引 言 一、訓詁與訓詁學 訓詁是傳統小學的三項主要內容之一,另兩項即文字、音韻。 《漢書·藝文志》小學類所錄為文字學著作。《論衡·別通篇》云:“夫《倉頡》之章,小學之書,文字備具。”《隋書·經籍志》小學類所著錄著作,有蒙學書如《三蒼》(李斯《蒼頡》、揚雄《訓纂》、後漢賈魴《滂喜》,郭璞注)、《急就章》、《千字文》(梁周興嗣),後起字書、字典如《說文》、《玉篇》,書體、書法如後漢衛敬仲《古文官書》、晉衛恒《四體書勢》,音韻,俗語,鮮卑語,石經等。至於訓詁專著,如《爾雅》、《廣雅》、《方言》、《釋名》等,則與五經總義類書同附於《論語》類下,這表明訓詁作為一種學術尚未完全獨立,并視為解經之作。五代劉昫據唐毋煚(jiǒng)等《古今書錄》,撰成《舊唐書·經籍志》,首次將《爾雅》、《廣雅》、《方言》、《釋名》等歸於小學類。宋歐陽修撰《崇文總目敘釋》(《文忠集》卷一二四),論“小學類”則以《爾雅》等列為訓詁之學,《三蒼》、《說文》等列為偏旁之學,注音反切等列為音韻之學,篆隸古文列為字書之學,明確規定小學為訓詁、文字、音韻、書法。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合並宋人偏旁之學、字書之學為字書之屬,再加上音韻之屬、訓詁之屬,傳統小學體系成為定制。文字與音韻之學的終極目標仍是要“明義”,即為訓詁服務,或說為訓詁提供條件。在古典目錄中,從《漢書·藝文志》起,傳統小學皆屬經部,可知傳統學術賦予了小學以崇高的學術地位。 “訓詁”, 又作“詁訓”。二字連言,如《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①班固《漢書》,第3514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11 冊。 《公羊傳·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何休注“讀謂經,傳謂訓詁”②何休、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第2334頁上欄、中欄,中華書局1980年版。 ③郭璞、邢昺《爾雅注疏》,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第2676頁上欄,中華書局1980年版。 ④范曄《後漢書》,第955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4 冊。 ⑤許慎《說文解字》,第51頁下欄、52頁下欄,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番禺陳昌治刻本。以下引《說文》皆中華書局影印本。 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95頁下欄、第97頁下欄,成都古籍書店1981年影印嘉慶二十年刊本。以下引《說文》段注皆用成都本,並不再出注。 。皆作“訓詁”。郭璞《爾雅序》:“(《爾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 《後漢書·桓譚傳》:“博學多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 皆作“詁訓”。魏晉以後,多作“訓詁”《說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詩》曰詁訓。” 《說文》訓、詁二字並不連文在一處,中間隔了三十七個字。段玉裁解訓字云:“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又解詁字云:“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 則訓字之說教,謂說解之以教人;詁字之訓故言,謂解說古時的言語,二字之義大略近似,故可連言。 按《說文》之“《詩》曰詁訓”,當謂《詩》之說解稱為“詁訓”。或謂為《大雅·烝民》二章“古訓是式,威儀是力(箋云:力,猶勤也。)”,不合,以許慎是解詁字,不是解“古訓”,而《詩》之“古訓”亦無異文作“詁訓”者。段玉裁注以為此四字當是“《詩》曰告之詁言”六字之闕誤。按《大雅·抑》九章:“告之話言,順德之行。”毛傳:“話言,古之善言也。”①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556頁,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清阮元校刻本。 陸德明釋文:“告之話言,戶快反。話言,古之善言。《說文》作詁,云:詁,故言也。”②陸德明《經典釋文》,第97頁,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清《通志堂經解》本。 段據《釋文》改《詩》,故云。但《釋文》即使傳寫不誤,所言也只是《說文》一本,不可盡信;小徐本與大徐本同,《玉篇》同,《集韻》、《類篇》引《說文》亦同。且《說文》“詁”字在誥、詔(並問也)、誓(約束也)、譣(問也,息廉切)、諫、諝等字之間,諸字皆動詞,“詁”亦是動詞,不當如《釋文》述為“故言”,作名詞,故此事段說不可從。 今所傳《毛詩》,稱《毛詩詁訓傳》。《釋文》:“舊本多作故。”“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孔穎達正義:“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按此處平聲)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

文档评论(0)

人間有味是清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