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doc

PAGE  PAGE 7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   去年在导师方汉奇先生寿诞之际,我以小文记述先生的点滴,《人民日报》于2016年1月7日以《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为题刊出,《新华文摘》等亦转载。小文刊出当日一大早,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委托张淑华副院长发来信息:“今天《人民日报》刊发的《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一文以小见大,很有感染力。”我即致敬致谢,其中有:“不是我文章写得好,是人物素材好!”感动之余,我找到版面和客户端链接,立即通过微信发给了导师,他当时在芝加哥。片刻,导师回复说:“不是人长得好,是文章写得好。写得笔下都开出花来了!”他在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其实,该篇小文的标题一直令我惴惴不安:我岂敢称导师为“友”?何况导师如今已入期颐之年。1999年教师节,我曾应约写过一文刊在《人民日报》的一个副刊上,标题用了《亦庄亦谐方人生》,确实在同门中我是比较“敢于”去导师那里“探谐”的,但是导师的博学、严谨、崇高与庄重,令我等弟子敬仰他如泰山北斗,他是永远的崇高导师。   方先生最早被称为“导师”,是在1985年。经过了疯狂的政治运动年代和他被批斗的10年浩劫时期,他与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样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获得了新生。1985年,他作为中国新闻学界最早的几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招收了两位弟子,一位是郭镇之,一位是尹韵公。郭镇之师姐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电视史”,为了指导这个“新媒体”研究者,勤奋惜时的导师每天专门增加了看电视的任务。郭师姐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研工作,后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的创会会长。她的弟子如今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高校和媒体机构。尹韵公师兄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他的学生如今也活跃于政、学、实务界。   自1985年至2016年,方先生指导了共50位博士生(以入学计算),其中42位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导师每年1位博士生入学),还有约10位硕士,5位已经出站的博士后,以及来自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多位外国学者。如果将他60多年来教过的学生计入,那是数不过来了。当然,按照现在不少学校突飞猛进的扩招之势,方先生30多年里指导的博士生数量肯定不算多,但是他指导学生之认真、悉心与细致,肯定称得上当今博导之最。   如果不是我的“干扰”,导师前十几年招的博士生,都算是“高端路线”的,在坐标轴上会是一个稳稳的上线状态,他当年的学生多数在学界或业界已经较有成绩,年龄、资历亦多长于我。在我之前有郭镇之、尹韵公、杨磊、胡太春、蔡铭泽等5位师兄师姐获得了博士学位。事实上,在我之后导师连续数年还招了多位他的优秀的同事。那个时候的大学教师,许多是在恢复高考后本科或研究生即留校任教的,到了新时代迫切需要深造。1995、1996级入读博士的人大教师有倪宁、程曼丽、涂光晋,后来还有饶立华、周小普、赵永华,以及新世纪之后攻读博士的彭兰、王润泽、赵云泽,都属于导师的同事兼学生。1995级李彬、1996级李磊二兄则是来自郑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教师。当年涂光晋老师笑称我“师姐”时,我特别不好意思,因为她是教过我的老师,她和多位同门,我至今均尊称为“老师”。我之后的几届同门不仅职称高、资历深,而且多“高海拔”,是名副其实的“高等人才”。我曾写的“武大郎开店”的“方门典故”即出于此:我1996年博士毕业时,导师和师母设宴为我庆贺,应邀的在读的同门因为个个身材挺拔,特别有一米七几的二女(涂、周),一米八几的两男(二李),与倾向于广东身材的导师反差强烈。被围在其中的导师把香槟酒杯高举过头,感叹道:“我这是武大郎开店哪!”   导师在学生面前不严自威,而且春风化雨。如果你偷工减料,他心如明镜,直到你明白你一定要完成任务。澳门的玉凤学妹当年工作忙没有按时来交作业,于是以澳门至北京的机票售罄为推诿,先生当时并不道破,但是在下次见面时却非常和蔼地告诉玉凤:如果以后没有直飞的航班,你可以乘船到香港,香港目前每天5个航班到北京;你可以到广州转、到深圳转,分别有多少个航班到北京……玉凤说从此她再不敢不认真于学业。我当年读博时,每月要交给导师的作业有时因为各种原因,快到最后期限了还没有做完,只好通宵达旦地赶啊,而且是一定会赶在约定那个上午10点钟准时到人大林园2号楼去交作业,从来不敢申请作业延迟之类。那时别的专业的博士生同学都没有作业,看到我这么辛苦地拼作业,他们竟然还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我与入学最靠近的师兄蔡铭泽相比,实在是惭愧,因为他总是早早就认真做完了导师要求的作业。蔡师兄后来留校人大、又南调广州,曾经担任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的新闻院系的主任、院长。   导师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