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阅读滋养心灵.doc
PAGE
PAGE 5
用阅读滋养心灵
明代陈益祥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就是通过观书绎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和休息。因为,读书可以让心灵变得宽厚和柔软,让心灵获得快乐和舒畅:读书,心才不慌;不读书,心就荒了。
1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
书人。
一、读教材,发现小学语文的魅力
从一名初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心慌。
那一年暑假,我找来全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社92大纲教材、2000年新修订大纲教材,课标实验人教版教材以及课标实验北师大版教材,一口气读完。经验告诉我,解读教材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熟能生巧,没有熟读,就没有真正的文本细读,也就没有文本的教学解读;我尽量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背的,自己要会背;不要求背的课文,也尽量背。解读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梳理,包括对知识点、能力点、学习方法的梳理;对教材解读和梳理,是为了以简驭繁、深入浅出,这恰恰与教学对象“儿童”的特质相符合。
除了读语文课本和教参,还要“读课”。我从小学语文资深教研员那里,刻录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以及全国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录像,每天都看,每天都琢磨。那段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太阳》,靳家彦老师的《一个这样的小村庄》,贾志敏老师的《贾老师教作文》系列等,这些名师教学风格各异、自成一体,或睿智大气,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无不令人神往。
后来我又了解到,“读课”也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跟着课改,一年年读下去,六年,我小学“毕业”了。这六年,我每学期听课量达到三四百节,每一节课都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我也尽可能地记下来,作为日后研究的素材。有人说我听课有三大件:笔记本(后来是电脑)、录音笔、相机(后来是智能???机)。对此,我往往自嘲“笨人有笨办法”,但作为初学者,这种笨方法其实很管用,因为一切学习都离不开积累,包括这些素材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亲手记录的课例,能够给我许多启发。
课改六年,也是语文学科研究最为活跃的六年,一些学者的著作成了这段时间我学习必备的“养料”。课改之初,巢宗祺、倪文锦、郑国民、王富仁、王尚文、商友俊、张龙华、顾黄初、付宜红、江明等学者的著作指出了过去中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主张,强调人文精神和语感教育,并主张借鉴国外语文教学的经验,改变脱离生活和串讲串问的语文教学现象;2004年后,王荣生、潘新和、崔峦、王尚文、吴忠豪等学者,对课改之初过度追求人文性的倾向进行纠偏,强调从语文学科本身进行研究,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言语智慧生成和语言文字运用,并积极主张“让学”。
可以说,这六年,我更加关注教材,关注课堂,关注语文课程改革,具体地说是从“小学”的视角关注语文,由此我发现了小学语文的魅力,那就是:小学,是生命奠基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因在儿童言语生命成长的敏感期而责任重大且“稚慧”无限。
二、读教育,领悟育人智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六年的小学语文已经“毕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教育重建,让我更加关注“人”,从发展儿童的角度,将阅读的主要精力转向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等领域,下面我仅举阅读教育学的例子。
2008年至2011年,我开始读《中国古今教育家》《中国教育经典解读》这样的书,读陶行知、陈鹤琴的著作,进而读杜威,进一步关注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罗素、怀特海、尼尔等。由于基础比较差,我打算先读大学教材,如《教育学》《教育史》等。结果发现,这些大学教材,于我来说难免枯燥乏味,只好随便翻翻,最终还是得回过头去看原著。教育原著虽然零散,但不像大学教材那样生涩和抽象。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以及最新的“全课程”“全教育”“全语言”等著作,凡所能及,借、买、换、要,我都拿来读,能懂多少是多少,至少我了解了这些大教育家在思考什么,是怎么思考的。读完这些后,再读张康桥的《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单中惠、杨汉麟的《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感觉甚是亲切,因为我从中发现了这些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性;后又读到胡乐勇的《国外教育名家成长经历》,了解了国外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最后读了那些不是教育家的“教育家”的著作,如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好的教育是爱》、李宗哲的《最好的教育是信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