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风雨育奇葩.doc
PAGE
PAGE 6
百年风雨育奇葩
【摘 要】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清乾隆、嘉庆年间起源于江苏北部的盐阜、清淮宝一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剧历经百年的风雨,经过“香火戏”、“门叹词”、“三可子”和“徽夹可”、“京夹淮”阶段的交融,从民间说唱艺术衍化为文武兼备的程式表演,终于形成了一个具有江淮文化风韵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淮剧;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8-02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起源于江苏北部的盐城、阜宁地区与清江、淮安、宝应一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淮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曾经有“三可子”(盐淮小戏)、“江北小戏”、“江淮戏”等不同的名称。建国以后,正式定名为“淮剧”。
清末同治年间,以“僮子戏”发展而成的“三可子”戏(即“盐淮小戏”)渐趋活跃,受到苏北观众的欢迎。它广泛吸收了“香火戏”与“门叹词”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略具规模的“江北小戏”。接着,通过“徽夹可”与“京夹淮”的阶段,在各个方面,吸收了徽戏与京剧的表演方法、音乐伴奏及剧目、行当等艺术特点,从而发展为既有高亢激越、刚劲有力、豪放朴实的风格,又具有舒缓柔和、乡土气息浓郁之特点的“江淮戏”。
在淮剧的原始时期,其基本曲调是由里下河一带农村中的民谣、小调及田间耕种、运输途中的劳动号子发展起来的。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阜宁一带属下河地区,是早起“东路”的“江北小戏”发源地。地处运河沿线的清江、淮安、宝应一带属上河地区,是早起“西路”的“江北小戏”发源地。东西路的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形成淮剧“东西路”的两大源流。
一、“三可子”戏的形成
成形于清同治元年的“三可子”是淮剧最早的演出状态。“三可子”又称“盐淮小戏”,因发源于苏北盐、淮地区的上河、里河、下河一带,故称“三河子”。
关于“三可子”的得名,一说当时的艺人为了生活,有时做“僮子”???有时唱徽戏,有时又唱“门叹词”,三者皆可,方能谋生,故称“三可子”。一说淮剧初时,演出形式简单,只能搬演一些小生、小旦的“对子戏”,或是小生、小旦、小丑合演的“三小戏”,只要有三个演员就可以演出了,故而叫“三可子”。一说“僮子”唱的“香火调”又叫“嗬大嗨”。这个声腔既可以用于“僮子”念忏,也可以用于唱戏和“门叹词”,因而有“三可子”之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当时的“三可子”戏确实形式比较简陋,表演很不讲究。
“三可子”时期的“对子戏”大多是一生一旦,唱约二三十分钟,一般约有二三百句唱词,情节多为描写男女爱情故事,如《蓝桥会》《隔墙相会》《山伯访友》等。“三可子”时期的“对子戏”恰似未加粉饰的农家少女,健康活泼、清新自然,既带有田野间的泥土味,又富有纯情天然的青春气息。“一生爱好是天然”,这种自然淳朴的本色美无疑是淮剧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是淮剧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时代在前进,因陋就简的“三可子”戏也在逐渐发展充实。为了解决演职人员不足的问题,“六人三对面”和“搭架子”等形式便出现了,“三可子”戏开始迈入向“江北小戏”演化的历史阶段。
淮剧经过了“江北小戏”初创时期的“六人三对面”的窘困阶段,逐渐开始兴旺发达,专职艺人愈来愈多,条件也愈来愈好。一个戏班的人员往往已超过了六个人的编制,演戏不必再受“六人三对面”的局限,也不常用“搭架子”这种办法了。于是,便开始有了“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其意是说,一个戏班有了六七个人,演出人员还是比较紧张的;如果有了八九个人,角色安排就很充裕,演起戏来也可以按部就班、“消消停停”了。
由此,淮剧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三可子”戏的解体、“江北小戏”的形成阶段。从此,淮剧才真正摆脱说唱文学的窠臼,沿着戏曲艺术发展的轨迹迅猛前进。
二、“徽夹可”与“江北小戏”
清末明初,“老徽班”艺人逐渐盛行“西皮”、“二黄”的唱腔,并开始向京剧演变。这种由“里下河徽班”所演变的“里下河京班”在当地被称为“老乡班”,后来则称为“苏北京戏”
“老乡班”来源于“老徽班”,演员也都是徽班艺人。“老乡班”行当齐全,曲调丰富,表演讲究,剧目繁多。当地的苏北观众习惯地称他们演的戏为“大戏”。但这时,“老徽班”与“老乡班”的艺人们发现来自于当地的民间小戏“三可子”更受群众的青睐,因此往往在演出时夹带一些“三可子”戏。而“三可子”戏的艺人虽有土生土长、言语亲切的优势,但因形式简陋,表演原始,必须倚仗“老徽班”与“老乡班”的种种有利条件,方得生存发展。于是,就出现了淮剧草创时期的转折阶段――“老徽(乡)班”与“三可子”戏合流,进入了淮剧特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