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监测预报新技术应用初探.doc
PAGE
PAGE 4
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监测预报新技术应用初探
摘要:指出了松毛虫性信息素技术引诱监测试验,是在林间设置装有性诱剂的诱捕器,通过诱杀雄虫,准确地预测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等。松毛虫性引诱剂,活性高、专一性强、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对天敌安全,害虫不产生抗性,是保护环境有效控制害虫的可行途径之一。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技术引诱监测试验;准确预报科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
1 引言
落叶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 superans),属鳞翅目枯叶蛾科的一种松毛虫。在新疆阿尔泰山林区主要危害落叶松,为食叶性害虫。大面积爆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形同火烧,多年严重危害时使松林成片枯死。在阿尔泰林区约经7、8代(按2年1代计)猖獗1次。???在2~3年连续干旱后猖獗危害,猖獗后由于天敌大增,食料欠缺,虫口密度陡降,甚至难于见到活虫。对此虫不利的气候是雨量多的冷湿天气及幼虫出蛰后的暴雨和低温,这样的气候对其大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阿尔泰山青河林区落叶松毛虫2008年大爆发一次后一直没有大的发生,2014~2015年开始均有小面积轻、中度发生,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落叶松天然纯林区。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应加强预防工作,促进监测预报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阿山林管局林检站结合阿尔泰山青河天然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落叶松毛虫发生量相对适宜的区域,在2014年、2015年开展了落叶松毛虫监测预报性诱剂应用技术监测预报试验。
2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阿尔泰山天然林青河林管分局小青河营林区乌特布拉克沟(135林班21、23、15、16小班,139林班11、12、14小班),地理坐标:N46°37′23.39″,E90°34′45.29″,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2100 m,在1700~1900 m地带危害成灾;地类为针叶林;林种为水源涵养林;森林类别为生态公益林;树种组成为落叶松纯林,平均林龄100年;平均树高15 m,郁闭度0.6以上,有虫株率为45% ,春季调查落叶松毛虫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为15~24条/株。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落叶松毛虫引诱剂的诱芯由北京中捷四方公司提供。落叶松毛虫的性信息素成分是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Z5,E7―12:Ald)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每个诱芯中有效成分含量是1 000 Ixg。载体为橡胶塞型,橡胶塞型载体长度为19±2 mm,最大断面直径≤10 mm,诱芯净重~650 mg。诱捕器为船型粘胶诱捕器(粘胶板面积42 cm×28 cm)。
3.2 试验方法
3.2.1 悬挂的数量及布局
在落叶松毛虫发生区域内,以3个诱捕器为一组,每公顷1~3套。悬挂的诱捕器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5~2 m,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为30 m。每3 d检查记录1次。并设对照地1块。
3.2.2 悬挂诱捕器时间
根据阿尔泰山林区历年松毛虫发育进程的观测,落叶松毛虫成虫一般在7月中、下旬出现。根据这一特点,每年在7月15日左右在成虫扬飞前悬挂诱捕器,截至到8月中旬结束。
3.2.3 安置悬挂诱捕器
严格按照诱捕器使用技术组装诱捕器;诱捕器悬挂在人为干扰小、交通便捷、有利调查的林分;在诱捕期间,根据粘胶的有效期和粘附数量定时更换下板;可以不换诱芯;在诱捕结束之后,成虫羽化末期及时回收诱捕器,清除板面残胶等杂物供重复使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高度诱捕效果
在松毛虫常发区, 选择有一定面积和一定虫口密度的林区, 将诱捕器分别悬挂在林冠的上、中、下层三个不同的高度, 每一高度悬挂3个诱捕器(三个重复),诱捕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 m, 观察并记录松毛虫诱捕量, 连续观察一周, 通过详细记录分析可以看出中部诱捕量最大,下部次之,上部最少,最佳诱捕高度应该是中部。因此诱捕器在林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量有一定的影响。见表1统计。
4.2 不同距离诱捕效果
分别以100 m、150 m、200 m、250 m、300 m、350 m、400 m、450 m8种不同距离设置诱捕器,每个点设2个,每天检查并记录诱捕数量,连续观察一周, 通过详细记录分析可以看出100 m、150 m诱捕数量最多,最远诱捕距离为250 m,诱捕数量平均为7.6头。300 m、350 m、400 m、450 m诱捕数量为0,说明诱捕距离250 m以内有效。见表2统计。
4.3 不同载体诱捕效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