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舌尖”现象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PAGE
PAGE 4
从“舌尖”现象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的纪录片作品。这部让千万观众或饥肠辘辘,或食指大动,抑或潸然泪下的纪录片,在选题、制作、传播上有怎样的特点?它的出现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本文将从主题开掘、情感传递、审美追求、传播特点四个方面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
主题的精心选择与深度开掘
在《舌尖上的中国》问世之前,国产纪录片领域也曾诞生出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既有《故宫》、《敦煌》、《天人长安》、《圆明园》、》等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也有把镜头对准社会题材的《幼儿园》、《小人国》、《再说长江》等,还有描写人物见长的《梅兰芳》、《船工》、《徐悲鸿》等;唯独缺乏用影像抒写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作品。美食是人类共有的追求,《舌尖??的中国》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看似“世俗”题材背后巨大的创作价值。
相对于人物、历史、科技、社会等纪录片惯用的题材,饮食类纪录片占据了先天的收视高地,饮食与人的关系最密切。中国广袤的疆土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多民族融合的人口格局、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更赋予了中华美食取之不尽的话题财富。美食题材亦宏亦微、可雅可俗,不论怎样它都牢牢抓住了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的兴趣点。新鲜的食材、精致的做工、诱人的菜肴,《舌尖上的中国》直接从感官入手,用堪称完美的镜头不断挑逗着观众的味蕾。每一道菜肴的色、香、味,建构起这部纪录片中另类而独具特色的语言符号,诱惑着编导和观众心中共同的心理共鸣。
用小题材承载大命题,已经成为国内纪录片创作的集体意识。饮食虽然是一个世俗题材,但它善于触类旁通。美食与人文、地理、历史的相互结合杂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有人说,纪录片最重要的作用是呼唤我们的“理性到场”。《舌尖上的中国》,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饮食类纪录片。它从凡人凡物入题,名为介绍美食,实则透过美食这个窗口,在带给我们强烈深刻的官能享受之外,唤起我们理性的思考。全片通过勾勒世间众生,探寻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变迁时代中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进而开掘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润物无声的情感传递
“我们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在做这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如是说。如何传递这种复杂微妙的“敬意和感情”,于是也成为一个需要斟酌和思量的问题。
纵观每集50分钟,总共七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几乎用了全部篇幅在找寻“对于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自然的馈赠》通过食物的获取,诉说着美食中凝聚的艰辛劳动;《主食的故事》用不同地域特色的主食,讲述了中国人对传统的继承;《转化的灵感》以食材的变化升华,让我们欣赏吃的智慧;《时间的味道》在手艺的传承中,贮藏了历久弥新的情怀;《厨房的秘密》用中西饮食对比,展示了烹调技艺的水火交融;《五味的调和》借酸甜苦辣咸鲜的协调,再现了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我们的田野》从餐桌回归大地,则暗合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每一集用若干个故事串联起一条主线,而这一条条主线则最终指向一个个包罗万象的文化核心。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使得关于“吃”的传承和变化,逐渐凸显出特有的国人气质。
追求影片内在的戏剧冲突,新颖的故事讲述方式,饱含东方智慧的文化气质,使《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同国际纪录片创作接轨的成功之作。“吃”只是片子的载体,编导真正要传递的是文化层面的哲学思考。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正是基于这样的主旨,《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导们在纪录美食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同美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典型人物来结构故事,即通过若干个人物本身内在的矛盾冲突,勾连出整集片子隐含的主线,交代编导的潜台词。采集松茸的藏族姑娘、做黄面馍馍的陕北老汉、半辈子与大海打交道的香港阿婆、湖上辛苦工作的挖藕人……编导在选择中,大胆打破时间和地域的樊篱。食材跳跃式的组合嫁接、人物故事碎片化的剪辑方式,多线叙事齐头并进,带来了一种迥异于经典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优秀的纪录片应有着诗一般的气息,《舌尖上的中国》则通篇洋溢着含蓄的诗性与悠扬的意象。不动声色的旁白,含蓄内敛的叙述,不乏中国古典美学的味道。片中的食材大多浑然天成,美食的创造者也多是普通平民,创制美食的方式也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而非工厂流水线式的复制。编导如此选择的含意不言自明。中国人对“食”的追求,其实也是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这既是对工业文明的反省,更是对农耕文明的追思。白山黑水、大江南北的乡土风情,无数辛苦劳作的普通百姓,编导将一幅幅田园牧歌般的景象展现在观众眼前,用润物无声的悠扬意象,抒写着对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喟然感味。
精致时尚的审美追求
纪录片具有厚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