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品德形原理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品德内容。品德的具体内容是一定的社会或一定
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它是历史的,具体
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品德内容。我国古代孔丘把“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围绕“仁”这个核心,他提出了“智”、“仁”、“勇”
三德。孟轲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荀况还把节操作为
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到了宋明时代,统治阶级特别强调上下尊卑,忠孝节
义等品德,更把节操提到突出的地位。近代孙中山在致力于推翻清代封建统
治的斗争中,又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品德要求。在西方,不同时
代、不同阶级也提出不同的品德内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则以克己、
勇敢、正直、虔诚、聪明、节制作为品德内容,系统地论证了聪明、勇敢、
节制和正直等四种基本德性,这就是后人叫做的“希腊四大德性”。西方近
代资产阶级在宣传人道主义的同时,也把仁爱、仁慈作为主要品德内容。历
史上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形
成了自己的优良品德,主要表现为:勤劳、刻苦、俭朴、善良、诚实、勇敢、
团结和互助等品德。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几乎可以说,人们有多少实践活动
领域,就有多少品德的内容。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
现象的形式、结构体。例如,有人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与“行”,
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也有人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
“知、情、意、行”,即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结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只是理论的出
发点或观点不同,对品德结构的认识就不同,但它不为时代、民族或阶级决
定,它是指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品德的形式而言的。
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
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在总结品德研究的基础上,从分解特定道德行
为的构成因素出发,注意各种行为的内部过程和外观行动的联系,特别是重
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品德结构的问题(《品德,道
德行为及其发展》,英文版,??)。
雷斯特指出,品德的主要成分有四种:
(?)理解道德情境。其中包括道德敏感性(敏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
权益产生什么影响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推断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雷斯特举了四个品德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来说明这一成分。
①对情境含混不清的被试较对情境有清晰了解的被试的助人行为要少;
②在对别人的需要和利益敏感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③发育到一定年龄之后才能推断别人的要求和利益,才能够推断一个人
的行为将如何影响另一个人;
④移情在品德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寻找出适当的道德行为途径。就是确定怎样的行为途径才是道德
的,即在这一道德情境中应该做什么。这一过程涉及的主要是与道德判断有
关的问题。雷斯特在解释这一成分时,认为有两种理论是可以考虑的。一种
是来自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常模理论。这一理论假定了许多常模,如社会责任
感、公道、平等互助等,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一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是由常
模决定的。另一种是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就是对社会规则
的性质、功能和目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公正观是一个核心概念。每个发展阶
段都有一个采取行动的假设的框架,在具体的情境中,儿童青少年依据已有
的“框架”寻找行为途径。
(?)决定道德行为的计划。这里包括行为决策过程的描述,道德动机
的激发和斗争。具体地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许多不同的可能行为结果时,许
多动机就被激活了,但是不同的动机可因具体情况改变而相互取代。在动机
取代过程中,主体甚至于出现这样情况: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忍受痛苦,
也要选择道德动机。这里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激发主体的道德行
为?雷斯特归纳为如下的八个方面:
①人的道德行为是由于进化使利他主义变成了可遗传的东西;
②良心,即羞愧、罪过感、对上帝的恐惧激发起主体的道德行为;
③强化和模仿;
④对合作意义或人际关系的理解;
⑤移情或同情心是利他动机的基础;
⑥对那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的敬畏和遵从,如对国家或集体的献身精
神,对神的尊敬;
⑦对自我完整的关心和对个人社会地位的体验;
⑧关心集体和集体生活的经验。
(?)执行并实施道德行为的计划。它包括设想各种阻碍和想象不到的
困难。如克服挫折、抗拒诱惑等。这种成分的核心是自我力量或自我调节技
能。研究表明,同处于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法律与
秩序”实验的被试中,测得自我力量较强的人比较弱的人更少欺骗行为,因
为自我力量强者具有信念的力量,反之,自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5题技术研发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docx VIP
- 2025年《开学第一课》.ppt VIP
- 烟草物流师3级专业知识复习提纲下发版课件.docx
- Grundfos格兰富计量泵SMART Digital S, DDA, DDC, DDE up to 30 lph (Data Booklet)产品选型手册.pdf
- 2023年新版GMP成品运输确认.docx VIP
- 河北省阜平县石漕沟水库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docx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VIP
- 预留预埋施工.pdf VIP
- 某公司卓越绩效管理手册.pdf VIP
- 中国石化零售管理系统站级平台用户操作手册.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