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_刘贤赵.pdfVIP

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_刘贤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_刘贤赵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_刘贤赵

第 19 卷第 2 期 水土保持通报 Vo l. 19 N o. 2 1999 年 4 月 Bullet in of So il and W ater Co nservat ion A pr. , 1999   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 若干进展及评述* 刘贤赵 康绍忠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 20 世纪以来, 入渗与产流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该文从入渗影响因 素、入渗计算 与分析、 坡地产流、流域产流 4 个方面, 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若干成 果和进展, 并做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 入渗 产流 进展 评述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88X ( 1999) 02- 0057- 06   中图分类号: S157. 1 Some Developments and Review of Rainfall-Infiltration-Runoff Yield Research LIU Xian-zhao  KANG Shao -zhong ( Institute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and M inistry of W ater Resources, Y angling D istrict, Shaanx i P rov ince, 712100, PR C)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 a g reat pro 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search on infiltration and r unoff yield. Some developments and results in influence factors o f infiltration, co mpu- tation and analy sis of infiltration, hillslope runoff yield and w ater shed runoff yield in China and o ther countries are intro ducted, and some brief rev iew s on them are given. Keywords: inf iltration; runoff yield; development; review 降雨入渗产流是“四水”转化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增加土壤蓄水、减小 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和搞好水土保持最优配置、农田水分最优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方面对有关入渗和产流问题的研究做一归纳、分析和评述。 1 入渗影响因素 1. 1 土壤因素 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 土壤的均质程度、土壤质地对入渗有较大的影响。质地越粗, 透水性 越强, 尤其对缺乏土壤结构和成土作用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 结构疏松的土壤要比密实的土壤 渗 透 能力 大得 多, 疏松 的土 壤被 压 实后, 其入 渗 速率 可以 减 小到 压 实前 的 2% 。Helalia ( 1992) [ 1] 对 3 种不同质地的土壤( 粘土, 粘壤土, 壤土) 进行了 50 个田间双环入渗试验, 分析了 土壤质地与稳渗率的关系弱于结构因子与稳渗率的关系, 特别是有效孔隙率与稳渗率的相关 性非常明显, 达极显著水平, 并将有效孔隙率定义为总孔隙率与 33 kPa 时的体积含水率之差。 1.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