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过的教育之路:一位俄罗斯族高级教师的口述史.doc
PAGE
PAGE 4
走过的教育之路:一位俄罗斯族高级教师的口述史
口述者:苏友林,男,1958年出生,俄罗斯族,内蒙古额尔古纳人。1980年,入职得耳布尔中学,成为民办教师;1987―1989年,廊坊师专(今廊坊师范学院)委培进修;1989年,回到得耳布尔中学,先后被评为中级教师、高级教师;2006年,转正为公办教师;2011年,响应地方政府“3050”政策,离岗。
访谈记事
2015年2月,呼伦贝尔进入一年最冷的季节。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委托,我们奔赴内蒙古根河市得耳布尔镇寻访俄罗斯族乡村教师。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风趣幽默的俄罗斯族英语教师―苏友林。通过为期三天的访谈,我们清晰地勾画出一位俄罗斯族教师的执教生涯。
此文整理完成之后,经过了口述者本人的修改和审定。
一、求学时代
1. 学前阶段:出生于多民族原生家庭
我1958年出生于额尔古纳市三河镇的自兴屯,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俩妹妹。父亲是巴盟人①,参加过抗美援朝,系三等残疾军人,在专门给军人授课的内蒙戎校上过学。后来,父亲转业到三河镇当警察,后又调到自兴屯当工人。大概1岁的时候我们从三河镇搬出,在老家待了2年后,因祖母在老家住不惯,又搬回自兴屯,父亲成为工人,母亲开始是挤奶工,后来退职,做起家庭妇女。生产队成立后,母亲当上队长兼任妇女主任。母亲的母语是俄语,小时候在家她也教我们说俄语,唱俄语歌等。母亲的领导能力很强,能干、敏锐,在我印象里,她一直在二道河子担任生产队队长,直到59岁去世。
母亲是俄罗斯族,姥姥那边是俄罗斯人,我是第3代。我姥姥有文化,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在姥姥的影响下,认识许多字。
2. 小学阶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搬回自兴屯之后我们就定居在这里。小学也是在这里读的。当时的小学很简陋,一个屋里有两个年级,炉子这边一个班,那边一个班,各六七个人。因为当时人少,全屯总共才六七十户。那时的家长很愿意让孩子接受教育。但是,教师比较缺,因为条件艰苦,来的教师待上半年一年就走了。当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是很高,很多是非专业出身。加上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更加没有心思学习,小学那几年也就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度过了。
3. 初中阶段:邂逅英语
上初中时,有了外语课。教师很有责任心,可是学生太淘气,经常捣乱,没人好好上课,教师也没法上课。教师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的都有,他们跟当地老百姓一样,没架子,很和气。英语书很薄,课本是教师预订,如果他不高兴,可能就不订,因此课本来得不及时,有时过了半个学期才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英语,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5年初中毕业后我考上高中,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学了。因为那时我觉得上学没用,还不如早点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开始做知青,去了知青点修路,2个多月后,去了11队拉原木,然后跟着师傅采伐,1977年又到根河伐木。
二、初为人师
1. 苦学英语求发展
1977年,我在康巴岭工作,但很累,当时正是热血青年,想做出点什么来,于是最后决定做一名英语教师。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对我影响比较深的是小学老师赵书薰,他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不断激励着我。为了实现当教师这一志向,我开始努力学习英语。我认识一位留学生,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当时还通过广播学习英语发音,慢慢地积累知识。后来我所在的队开始盖房子,大家知道我在学习,很多活都不让我干,让我学习。有时候没有书,我就抄书,抄得很认真,也记不少笔记,只可惜搬家的时候丢了。总之,从一个一个字母开始认起,学习英语吃了不少苦,后来看了一些入门的书籍,发现英语学习的若干技巧,就不再死记硬背了。
2. 机缘巧合做教师
1980年,学校招民办教师②,我报了名。报名成功后,还有试讲。我试讲时,有几个领导和教师听,他们看过我的教案,商量一下,就让我入职了。当时我在一所叫得耳布尔中学的初中教学,也是这个学校的第一位教师,而这里的英语课程也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次开设。当时有个以前上学的班长,他父母都是教师,知道怎么写教案,所以他给我讲了很多教学知识,比如怎么导入课,怎么讲新内容等。当时学校还有沈泽先老师等老教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讲课、写教案、布置作业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3. 开启学习新时代
1987年,林业局以委培③的形式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因此我有机会到廊坊师范专科学校,即如今的廊坊师范学院学习两年,但到1998年才拿到结业证书。在那里学习的两年,我的综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到的知识很全面,不仅有英语,还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