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新出楚简文献当中两个典型表词字的文字释读问题.doc

关于新出楚简文献当中两个典型表词字的文字释读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新出楚简文献当中两个典型表词字的文字释读问题

关于新出楚简文献当中两个典型表词字的文字释读问题 王连成 问题的提出 自2006年解读《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开始,笔者多次指出楚简文献当中尚存相当数量的“表词字”,即一个古汉字表达的意思相当于现代中文的一个词或词组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字往往不能够简单地找到现代汉字所对应的意义完全相同的字构成一对一的古今对照释文,假如强行找到一个字“释”之,结果必定是让后人吃苦。比如《老子》甲本9号简的含有“见”、“袁”、“止”三个字素的楚文字,在西汉时期的帛书本当中就被“释”成了结构上与原字毫无关系的“涣”,使得后人在读《老子》的时候只能是雾里看花。假如没有郭店出土的楚简,后人无论如何也不知道传世本当中这个“涣”原来是由“见”、“袁”、“止”三个字素构成的。 古文“袁”字当中的字素不是“口”,而是一个“环”。这个“环”被织物(衣—???高档包装物)包藏起来,表示十分贵重。因此,“袁”的本义是“玉环”一类的贵重物品。汉代学者把这个字转换成“涣”,实际上就是犯了一个严重翻译错误。在当时翻译的原本遗失之后,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可以说正确的解读已经不可能。这个楚简文字就是一个“表词字”,它的意思从构成字素来看相当明确(“见袁((玉)环)止”),相当于传世本《老子》当中的“不贵难得之货”(今本《老子》第三章)。 王连成:“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06-09-17; “‘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同前,2006-10-08 如何处理这些表词字?靠“音韵通假”关系?实践已经证明此法非常不可靠,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字的古代准确发音,仅仅靠其中的某个字素确定也有问题:您怎么知道几个字素当中一定某一个字素是表音的?!靠“以文索义”?这个比前者可靠一些,然而,当一个段落乃至一个句子里面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表词字(往往没有今文对应)的时候,往往“以文不能索义”,或者可以“一文索出多义”。到底怎么办?笔者的方法是“字素分析”。早期汉字是图画文字,直到秦以前,尽管图画逐渐变得抽象,但是字素仍然具有清晰的意义,因此,字素的组合可以表达文字的含义。这个方法不适合秦以后的文献解读,因为这个时期文字的演化基本上完全破坏了这个规律,尽管在某些繁体汉字当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些特点。简化字是对于这个规则的第二次摧毁。 字素分析方法是先秦文献解读的一个基本方法。本文基于这个基本观点,对于新发表的楚简文献当中出现的两个具有共同字素的字将进行一番论证。 解读和论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九)·邦人不(丕)称》当中出现了一个“”字(“三战而三,邦人不(丕)称勇焉”),整理者隶定为“”,释为“首”。对此,陈剑先生已经指出不妥。 陈剑:簡談《繫年》的“”和楚簡部分“”字當釋讀爲“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3-01-11 从整理者的隶定来看,其将上部的“止”显然当成了“之”(虽然“止”、“之”古同形,但是在隶定时当根据其字素在文字当中所表示的意义进行隶定),这是一个错误。该文指出学者之间的一些不同理解,均与笔者不同。“止”,在这里并不是“停止”的含义,而是其最基本的字义:“足也”(《说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广韵》:“止,足也。”)。因此,从字素分析所得的结果是:一只脚踏在头上。《上博六·申公臣灵王》当中有“陈公子皇皇子”;《上博五·鬼神之明》有“此以桀折于鬲山而纣于只□”。陈先生认为在《上博九》例中显然可以释“捷”(三战三捷),似乎可从。然而,在下面两例当中则显然不可从。因为桀和纣的命运是相同的,不会是一个“折”,一个“捷”。笔者无暇去顾及《上博六》的例句,但是,从字素分析角度可以否定其含有“捷”的含义。 “足在头上”表达的就是今人所谓:打倒之再踏上一只脚,即某人被打倒在地并被踏上一只脚,其命运是被擒或锒铛入狱。 同理,清华简《系年》当中出现的多个“”()是踏上一只脚,再砍上一刀(戈)。这就不是被擒或入狱的命运了,而是被斩首——首级被人取走了。让我们分析一下陈文所集的例句: (1)簡34-35:秦公率師與惠公戰于韓,惠公以歸。 (2)簡39-40:二邦伐鄀,徙之中城,圍商密,申公子儀以歸。 (3)簡133:王命平夜悼武君率師侵晉,逾郜,公涉以歸,以復長陵之師。 (4)簡85-86:晉景公會諸侯以救鄭,鄭人鄖公儀,獻諸景公,景公以歸。 (5)簡76-77:連尹於河雝。 (6)簡128:景之賈與舒子共而死。 在例(1)——(3)中,句型为“××以归”,意义是“取某人首级而凯旋”。例(4)意义最为明显:“郑国人斩鄖公仪首级,献之于景公,景公凯旋”。(5)、(6)例皆为释“捷”的反例,即释“捷”不成立。二者都是被动语态:某人被斩首而死。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论证,我们可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