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PAGE 7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一:脏腑经络先后: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仲景之三因致病:以客气邪风为主因;以病变位置分内、外因;区别于陈无择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二:①痉病:因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无汗 葛根汤
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2柔痉:汗出 栝蒌桂枝汤
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②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基本治法:发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利小便。
2寒湿在表:身烦疼 麻黄加术汤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3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4风湿兼气虚:身重,脉浮,汗出,恶风 防已黄芪汤
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随症治疗: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5风湿兼阳虚: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桂枝附子汤表阳虚,风重于湿 助阳解表,以散风湿
白术附子汤表阳虚,湿重于风 通阳利水化湿
甘草附子汤表里阳虚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三:①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病初:百合地黄汤
误汗后:百合知母汤
误下后:滑石代赭石汤
误吐后:百合鸡子汤
口渴仍不解:栝蒌牡蛎散
变发热:百合滑石散
②狐惑病:甘草泻心汤(寒温并用,相反相成)
可治疗寒热错杂。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③阴阳毒:
阳毒热毒壅盛于血分,面红,升麻鳖甲汤
阴毒疫毒侵犯血脉,面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疟母 鳖甲煎丸方
四:①中风:脉微而数 区别于痹证脉涩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既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疗风四方:侯氏黑散 中风夹寒
②历节:疼痛遍历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
1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