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一道折叠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探一道折叠试题.doc

再探“一道折叠试题” ——《一道折叠试题的探究之旅》引发的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曙光中学 章剑雄 研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刊登的余旭红老师撰写的《一道折叠试题的探究之旅》一文后,笔者对作者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态度深表敬意,也对这道“折叠试题”进行了细细咀嚼,联想日常教学,激起笔者再探这道折叠试题的强烈欲望,现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呈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 1 关于折叠问题 原题呈现 如图1,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合),试求△PDM的周长. A M P N F E D C B 图1 A M P N F E D C B 图2 H 原文中,作者示例了两类解法,解法一:利用相似直接用计算方法求△PDM的周长;解法二:猜想周长为AD+DC=8,从而学生把问题转变成用“截长补短”法证明MP=MA+PC.而第二类解法正是作者文章重点之所在,面对学生苦苦探索,穷尽多种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依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甚至师生人为地增加条件∠MBP=450也无济于事,无法越过“障碍”,完成证明. 笔者以为在这道折叠问题中,作者忽略了“折叠即轴对称”这一折叠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即对称轴(折痕)两侧对应图形全等,其中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题目,学生有猜想、有直觉,甚至都准备好了“截长补短”法这一证明线段和、差的最直接的方法跃跃欲试时卡在那儿了,只好绕道行之,并且直至文章结尾都没有解决好,学生“悱”而老师未“发”.事实上,此题在其折叠背景下(图2),直击“折叠即轴对称”,得EB=EM、∠EBC=∠EMN=900这两个基本备用结论.学生想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在线段MP上已截取MH=MA的情形下还需证明剩余的PH=PC,故想及证明△PHB≌△PCB,而它们全等所需要的一些条件还需先证明△MAB≌△MHB,在已有两对等边MH=MA、MB=MB的情形下最快的路就是证它们的夹角∠AMB和∠HMB相等,此时只需设动角∠AME=,由EB=EM得∠EMB=,可得∠AMB=;再由∠EBC=∠EMN=900得∠HMB=,则得∠AMB=∠HMB,接下来拉上已知的公共边MB=MB,所作的MH=MA,立马可得△MAB≌△MHB,则得HB=AB且∠A=∠MHB=900,又因为正方形ABCD,所以∠C=∠PHB=∠MHB=900且HB=AB=CB,轻松证得△PHB≌△PCB,所以PH=PC……至此,学生的“悱”畅快而“发”!并且我们看到证明过程中根本无需额外再加条件,诸如∠MBP=450等,相反,“∠MBP=450”显而易见可在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后∠MBP=∠ABC=450畅快得之! 2 关于“K”形相似基本图形 2.1 “K”形相似基本图形 在这道折叠图形问题中,隐含着一个巧妙而又实用的相似基本图形(图3): A D C 图3 B P 其有性质:若∠B=∠C=∠APD=900,则. 结论的推导较简单:由∠B =∠APD=900得:∠A+∠APB=∠APB+∠DPC=900,即∠A=∠DPC,又∠B=∠C=900,则△ABP∽△PCD,即成立.这个图形极像英文字母“K”,我们不妨称之为“K”形相似基本图形.“K”形图小块头有大用处:相似就能得到对应角、尤其是对应边的数量关系,这往往让我们在一些涉及边的数量关系的复杂图形题目中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 题1(某区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测试) 如图(图4),已知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且OA⊥OB,则tanB=( ) (A) (B) (C) (D) H G B A y O 图4 B A y O 图5 乍一眼看去,这题目整一个云雾缭绕:不确定的函数图像,不确定的点A、点B,不确定的△AOB,似乎也不确定的∠B,怎么会有确定的tanB值呢?一时无从下手,再细细观察所给图形,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有一个确定的∠AOB=900,和轴一整合,不就是一张亲切的“K”形图么!那就分别过A、B两点作轴的垂线段AG、BH(图5),易得△AGO∽△BHO,可得,设A(),B()可得,即,故Rt△AOB中tanB=====,所以选D. 2.2 “K”形图的巧妙运用 巧用、活用“K”形图,关键在于图形中找到或构造以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为顶点的三个直角. 题2 如图(图6),△ABC中,∠B=900,∠C=300,点A的坐标为(1,),点C在轴上,若双曲线过点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