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江上游大鲵人工高效敏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PAGE 1
- PAGE 1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汉江上游大鲵人工高效繁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单位名称: 陕西汉水大鲵开发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编写时间: 2009 年 6 月 15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O九年制
PAGE
PAGE 23
汉江上游大鲵人工高效繁殖
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汉江上游是国内大鲵原生区之一。近年大鲵数量锐减,濒临灭绝。响应国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方针政策,陕西汉水大鲵公司开展了“大鲵人工高效繁殖配套技术研究”,针对大鲵雌雄发育不同步,自然繁殖,成活率低,采用生态养殖雄性亲本提高精子活力,人工催产、受精、孵化等技术,产卵率达到90.5%,受精率80.56%,成活率95%,达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开展该成果转化、示范、推化,使其成为多数养殖户均能熟练掌握的技术,并扩大规模生产,为保护和利用大鲵资源提供科学可靠种源和技术保障。
(二)项目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600万元。全面开展对已获得的《汉江上游大鲵人工高效繁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转化工作。达到使广大大鲵养殖户均能在养殖大鲵生产中获得相同或更高繁殖率、成活率等效果。通过直接扩大繁殖大鲵规模和帮扶指导1000户以上养殖农户应用该人工高效繁殖大鲵技术,提高繁殖生产效率,实现人工催产率达到90%以上,受精率达到80%以上,孵化率达到83%以上,成活率达95%以上,大鲵生长发育速度较常规养殖提高33%以上,使大鲵人工养殖进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项目执行期内,共实现人工繁殖大鲵优质种苗12.5万尾,向自然江河放流大鲵种苗5000余尾,以大大提高大鲵自然种群数量;并向社会提供商品大鲵(有国家渔政部门发给的许可证)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500万元以上,缴纳税金680万元以上,获纯利润3000万元以上。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2、阶段目标:
本项目执行期由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两年时间,分3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由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为本项目扩大示范建设期,a、对已建设的天星、敦敦石、大河坝、喜神坝四个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完善全部工程建设,完成配套引水渠,蓄水池,宿公宿舍、办公房及食堂的建设,并进行种鲵培养和人工受精卵化试繁试养。b、完成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建成1000口养殖池。此阶段共落实资金700万元,繁殖大鲵种苗15000尾,增高成鲵10000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第二阶段由2010年元月至2010年8月为本项目投产试产期,此阶段中首先完成研发中心建设,配备各项检测设备、仪器;同时在新建繁育基地开展繁殖大鲵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此阶段落实资金800万元,繁殖大鲵苗种30000尾,养成鲵15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第三阶段由2010年9月为本项目扩大生产期,此阶段将全面扩大繁殖和养殖生产,落实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达到项目预期的各项目标任务。此阶段共繁殖幼鲵80000尾,养成鲵35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100万元。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项目总投入3600万元,现已到位投资2100万元,新增投资1500万元。 单位:万元
资金使用项目资金使用用途金额到位时间项目前期建设繁育基地场地,繁养池及基础设施建设,养殖饵料及其他原材料21002009年5月底已到位项目建设各繁育基地配套设施,研究中心及购置设备,科研费用。7002009年10月到位400万元
2010年6月到位300万元流动资金用于繁育大鲵饵料及人员工资等8002009年10月到位300万元
2010年6月到位500万元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大鲵(Andriasdavidiansa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处于由水生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过的中间形态,对于研究动物起源、系统演化及地理分布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故有“活化石”之称。由于大鲵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及观尝价值,因此近年来乱捕滥猎大鲵的现象日益猖獗,再加上栖息地的人为破坏,逐步减少甚至丧失,导致野生大鲵生境破碎,限制了大鲵繁殖散布能力,降低了觅食区域,使大鲵近年来数量急骤下降,多数原有大鲵生存的区域已基本绝迹。国内现存大鲵天然繁殖地已公开报道的屈指可数。为了有效保护和挽救这一珍贵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