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师培训课件——刘复军
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第一节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一节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第三节 调味品和其他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四节 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第五节 常见食品保藏与加工技术 ;微生态制剂讲座;谷类籽粒的结构 ;一、谷类
(一)谷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 蛋白质
谷类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低,因此谷类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不及动物性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大米77、小麦67、小米57、玉米60、高粱56。谷类因品种和种植地点不同,蛋白质含量也不同,多数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 7%~12%。 ;2. 脂肪
谷类脂肪含量较低,约2%,玉米和小米可达3%,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谷胚中,谷类脂肪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质量较好。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60%,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 碳水化合物
谷类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中,含量在 0%以上。是我国膳食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谷类淀粉以支链淀粉为主。目前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变谷类淀粉的结构,培育含直链淀粉高的品种,培育出了含量高达70%的玉米。;;5. 维生素
谷类是膳食中B族维生素重要来源,如维生素B1、维生素 B2、烟酸、泛酸、吡哆醇等,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谷胚中。谷类加工越细,上述维生素损失就越多。玉米含烟酸较多,但主要为结合型,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二)谷类的合理利用
1.合理加工
谷类加工有利于食用和消化吸收。但由于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谷粒表层和谷胚中,故加工精度越高,营养素损失就越多。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谷类在加工时,既要保持良好的感官性状和利于消化吸收,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各种营养素。 ;2. 合理烹调
烹调过程可使一些营养素损失。如大米淘洗过程中,维生素B1可损失30%一60%,维生素B2和烟酸可损失 20%~25%,矿物质损失 70%。淘洗次数愈多、浸泡时间愈长、水温愈高,损失愈多。米、面在蒸煮过程中,B 族维生素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烹调方法不当时,如加碱蒸煮、油炸等,则损失更为严重。 ;3. 合理贮存
水分含量高、环境湿度大,温度较高时,谷粒内酶的活性增大,呼吸作用加强,使谷粒发热,促进霉菌生长,导致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物积聚,酸度升高,最后霉烂变质,失去食用价值。故粮谷类食品应保持在避光、通风、阴凉和干燥的环境中贮存。 ;4. 合理搭配
谷物蛋白中赖氨酸普遍较低,宜与赖氨酸多的豆类和动物性食物混合食用,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二、豆类及其制品
(一)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 蛋白质
豆类蛋白质含量为20%~36%,大豆含量最高,在30%以上。其他豆类包括蚕豆、豌豆、绿豆等蛋白质含量在20% ~ 25%。豆类蛋白质含全部人体必须氨基酸,属完全蛋白,赖氨酸含量高,但蛋氨酸较少,因此蛋白质利用率相对较低。;2. 脂类
豆类脂肪含量以大豆为最高,在15%以上,其他豆类较低,在1%左右。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52 %~ 57%,亚麻酸占2 %~ 10%,磷脂1.64 %。大豆蛋白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理想食物。;3.碳水化合物
豆类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其他豆类为最高,在55%以上,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大豆含量为 20%~30%,多为纤维素和可溶性糖,几乎完全不含淀粉,在体内较难消化,其中有些在大肠内成为细菌的营养素来源。;4 维生素
豆类含胡萝卜素、VB1、VB2、烟酸、VE等,相对谷物而言,胡萝卜素和VE较高,但VB1较低。干豆中几乎不含Vc,发芽后明显提高,如黄豆芽,每100克含Vc 8mg.。;5. 矿物质
豆类矿物质含量在2%—4%,包括钾、钠、钙、铁、锌、硒等,大豆含量略高,在4%左右。相对谷物而言,钾、钠、钙较高,大豆含铁丰富,是谷物的2倍以上,达7—8mg/100g。; (二)豆类及其制品合理利用
1. 合理加工
整粒熟大豆的蛋白质消化率仅为 65.3%,但加工成豆浆可达84.9%,豆腐可提高到 92%~96%。
大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的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使大豆难以分解为人体可吸收利用的各种氨基酸。加热煮熟可破坏该因子,所以大豆及其制品须经充分加热煮熟后再食用。 ; 2. 搭配食用
豆类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豆皮,可作为高纤维用于烘焙食品。食用含纤维的豆类食品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对冠心病、糖尿病及肠癌也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豆类纤维加到食品中,可改善松软性,还有保健作用。 ; 三、蔬菜类
(一)主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菲律宾结构设计规范NSCP chapter 1.pdf VIP
- 課程设计---四工位机床.doc VIP
- YAESU 八重洲 FT-8900R 四频段FM车载台 说明书.pdf VIP
-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VIP
- HG_T 4196-2011 化学试剂 十水合碳酸钠(碳酸钠).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湘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齐白石徐悲鸿备课岭南版.ppt VIP
- (高清版)DB32∕T 1702-2010 电力用户变电所运行规程 .pdf VIP
- 服装造型点线面.pptx VIP
- 十一自然资源配置.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