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oc

福建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福建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摘要: 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从感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为切入点,阐明福建地区宫颈癌人群感染HPV的主要亚型,从分子水平探讨HPV、HSV、CMV等性传播病毒以及其它高危因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协同作用,为宫颈癌病因研究、人群筛检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主题词:宫颈癌 分子流行病 人乳头瘤病毒 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和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特色或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和出处) 宫颈癌在世界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顺位中始终高居第二位。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全球宫颈癌新增病例约493,000例,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每年约有13万新增病例,占世界新增病例的28.8%。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趋势,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宫颈癌患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因此,宫颈癌作为妇女健康杀手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我国重点研究的癌症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宫颈癌的病因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一些基因型,可以引起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但在40 多种可以感染生殖道的HPV中,与宫颈癌有关的有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和69 等高危型。大量研究已提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种族和人群之间,HPV感染型别存在明显差异;HPV感染率22%到100%,显示出很大的不同。国内在探索江西地区HPV亚型时发现除HPV16型外,另发现一个新型,经西德肿瘤研究中心确认,暂命名为CHPVX1型。两者共占总数的70%左右。CHPVX1型可能是江西省宫颈癌患者的独特型别。 2006年6月,宫颈癌预防性疫苗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临床研究终于获准上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但是,由于存在疫苗持久性和成本效益等问题,况且目前研制成功的宫颈癌疫苗主要是针对16、18、6和11型的四价疫苗和针对16和18型的二价疫苗。还没有一种疫苗能够抵抗所有高危型HPV感染。另外,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一旦宫颈瘤样病变发生,疫苗可以逆转宫颈癌的形成,并且疫苗的保护期和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是否终身。对于已经感染了HPV的妇女,目前开发成功的预防性疫苗收效甚微。因此,在HPV疫苗应用于人群之后的大约20~30年内,筛查仍是成年妇女宫颈癌预防的主要手段。 而对于我国,引入国外疫苗必须符合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特征,即HPV 感染亚型的分布,因为HPV感染亚型有地域和种族差别,因此不能确定这两种候选疫苗能否在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相同程度的保护。另一方面,因为HPV是性传播疾病,而预防性疫苗必须在感染发生之前接种。所以,准确获得地区性宫颈癌人群感染HPV的主要亚型资料,以及HPV与其它高危因素间的致癌关系,是宫颈癌病因防治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肿瘤与感染的关系“是目前肿瘤病因研究中的热点问题。HPV的人群感染率很高,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但HPV感染中仍只有一小部分病变发展为癌。除了HPV型别的致瘤能力不同之外,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同时感染其它性传播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沙眼衣原体(CT)等。2002年Smith等研究报告,HSV-2在HPV的致癌过程中可以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而有的研究认为HSV-2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仅是“旁观者”,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无关(Lehtinen等,2002年;Lehtinen等,2007年)。这些研究中多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测,可能不能准确反应局部感染情况。其它因素如产次、激素、吸烟、环境和营养状况等可能提高了恶变的机会。但在HPV与HSV,CMV的致癌关系研究中,多数仅是小样本(30-90例)的相关分析,无HSV、CMV对HPV的DNA表达量,及致癌蛋白E6、E7表达量影响的研究。经性传播的病毒与HPV以及其它高危因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联合关系的研究迄今鲜见。 特色和创新性: 1)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探讨研究HPV亚型、HSV、CMV以及其它宫颈癌危险因素间的联合作用。 2) 首次调查探讨福建地区宫颈癌HPV感染亚型分布及高危因素,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提供人群筛检和防治措施的依据。 3) 应用CMV、HSV、CMV和HSV感染CaSki细胞,分析感染后HPVDNA表达量,E6、E7蛋白表达量的差别,在分子水平首次探讨CMV、HSV在HPV致癌中的协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Chan et al. Association of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