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PAGE  PAGE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 第二段:月夜美景,触发感叹。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要重点掌握的语句。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三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鉴赏 一、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然后思考 1.“月色入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把月光拟人化,以月光主动来与他做伴,表达作者的孤独寂寞。 2.“欣然起行”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作者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写出了作者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二、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然后思考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无一字有月字,却无处不在写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表现出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三、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 总结固趣 ?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答谢中书书》,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