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章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九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粒 细 胞; 嗜苯胺蓝颗粒初见于原粒细胞晚期和早幼粒细胞,是从高尔基体中发育而来,也称 初级颗粒。其含量随着细胞 的成熟而逐渐减少,在晚期 成熟粒细胞己无该颗粒的存 在。嗜苯胺蓝颗粒中含有髓 过氧化物酶(MPO),溶菌 酶,吞噬素,阴离子抗菌蛋 白质;酸性水酶类;中性蛋白 酶类。 ; 从中幼粒细胞开始产生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颗粒,也称次级颗粒。在分叶核及杆状 核粒细胞,颗粒含量已为嗜苯 胺蓝颗粒的2倍。次级颗粒中 含有溶菌酶其含量是初级颗粒 含量的2倍,还有胶原酶、碱性 磷酸酶和溶酶体等。中性粒细 胞颗粒中所含的酶与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 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行使降解作用的细胞器,它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再进入高尔基体进行包装,形成初级溶酶体。其含有50多种酶,大部分溶酶体酶均为酸性水解酶,包括脂酶、蛋白水解酶、核酸酶、磷酸酯酶、糖苷酶和硫酸酯酶等。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小体融合,二者质膜发生融合,容纳消化物后形成次级溶酶体,此时水解酶被激活,起分解、消化和杀死吞噬体内微生物的作用。嗜酸粒细胞颗粒含有大多数的溶酶体酶。这些颗粒也含有强力的磷脂酶D和高浓度的芳基硫酸酯酶B,后者能灭活过敏性的慢反应物质,这可能是嗜酸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 2 DNA和RNA含量 正常成熟粒细胞和骨髓中幼稚白细胞的DNA含量相同。急性白血病细胞DNA含量通常较正常白细胞高,这与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数常为超二倍体有关。在粒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胞质嗜碱性逐渐减轻,反映RNA含量逐渐减少。 3氨基酸 大多数氨基酸在粒细胞中的浓度较之血浆或红细胞中高几倍,唯精氨酸的浓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粒细胞内存在精氨酸酶之故。谷胱甘肽和其他非蛋白巯基成分也存在于粒细胞中。 ; 4 糖原 血液中糖原主要来自粒细胞,粒细胞的糖原含量可与肝糖原和肌糖原量相比。原粒细胞中糖微量或无法测出,自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糖原,随着细胞的分化其含量逐渐增多。原淋细胞与原粒细胞不同,常含有足够的糖原,使过碘酸-雪夫(PAS)反应阳性。 5 脂类 脂类约占人粒细胞湿重的5%。磷脂约占总脂类的35%,中性脂类约占1/3,糖脂约占1/6。分叶核粒细胞的脂类含量约为红细胞的5倍,而糖脂含量为其400倍。脂类浓度越高,粒细胞寿命越短,导致戈谢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产生。 ; 6 微量金属元素 白细胞含有高浓度锌,慢性贫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锌含量低。白细胞也含有铜、镁、钴、铁。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铁蛋白含量较正常白细胞高5倍。 7 维生素和辅酶 白细胞还含有叶酸盐、维生素B1、B12、C。在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患者中,白细胞叶酸盐减少;在白血病,还原型叶酸盐增加。粒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维生素B1浓度约为正常白细胞的3倍;在维生素B1缺乏患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中,维生素B1浓度均降低。而坏血病患者无论有无症状,维生素C浓度均降低。 ; 8.中性粒细胞质膜功能蛋白 (1)受体:中性粒细胞质膜富含受体蛋白分子,如调理素受体、趋化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等。见本章第四节白细胞抗原。 (2)粘附性蛋白CDll/CD18复合体:恢复合体是由α亚基(CDll)与β亚基(CD18)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二聚体糖蛋白。CDll/CD18是C3bi的受体,故又称其为CR3,其表达不足或缺乏直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 (3)G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有异三聚体G蛋白和低相对分子质量G蛋白两种类型。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跨膜信号主要通过异三聚体G蛋白与磷脂酶偶联进行,从而引起细胞广泛的生理生化反应。G蛋白是一种GTP酶,通过结合并利用GTP在刺激偶联中传递信息。; (二)粒细胞代谢 1 核苷酸合成 (1)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嘧啶核苷酸在体内可由氨基酸及其他分子化合物合成。合成的主要途径和补救途径均能在白细胞中进行。催化嘧啶合成的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二氢乳清酸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均见于正常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前三者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活性为正常的2-6倍。一般来说,酶活性的增加与形态的幼稚程度相一致。补救合成途径是通过激酶催化的ATP与核苷和脱氧核苷的相互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粒细胞相比显示嘧啶激酶活性的明显增加。脱氧胞嘧啶核苷激酶亦见于粒细胞,其活性随粒细胞成熟而减少。 ;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