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感觉异常
舌感觉异常
摘要 对舌觉异常的界定是指舌的感觉异常,包括舌味觉改变及舌部的冷、热、痛、痒等异常感觉,并对舌味觉改变如舌苦、甘、淡、酸、咸、辣及舌其它感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舌觉的内容包括化学性的感觉(如苦、甜、咸等)及舌的物理性感觉(如痛、冷、腻等)[1]。因此舌觉异常是指舌的感觉异常。中医认为它包括舌味觉改变及舌部的冷、热、痛、痒等异常感觉。它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也有重要意义,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
1 舌觉异常
1.1 舌味觉及其改变
《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已认识到舌能感知五味的变化,是指舌的味觉功能,现代研究证实舌的味觉则是由分布于舌粘膜乳头的味觉纤维,通过味蕾感受刺激。舌的各部分对各种味觉刺激的灵敏度不同:舌尖对甜、酸、苦、咸的感觉非常灵敏;舌根部主要对苦味敏感。有的乳头突起仅对一种味觉起感应,也有的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觉起感应。 HYPERLINK /YXSJYkyyd/KYYDxyzh/XYZHblx/Index.html \t _blank 病理上则如清·曹炳章《辨舌指南》所指出:“内脏有病,无论属寒属热,于舌之味也有特殊征象,可辨寒热虚实,亦宜知之。如胃虚则舌淡,胆热则口苦,宿食则食酸,寒胜则舌咸,脾肾虚留湿亦咸,风热则涩……”现代医学把舌味觉异常区分为味觉缺乏(失味症)、味觉减退、味觉障碍3种。如严重烧伤、各种重病及手术后的病人,多会觉得食物无味,糖尿病人时有舌甜,胆道疾病每有舌苦,消化性溃疡病人易发生舌酸,颌下腺炎患者可发生舌咸,有心理疾患者可有奇怪的味觉症状。部分舌味异常的物理化学诊断,可运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奎宁溶液、食盐溶液等,分别蘸于舌上测出甜、酸、苦、咸阈值等,凡阈值升高或不能辨别滋味者,为味觉缺乏(失味症),即中医的舌淡乏味证。若阈值降低,对某种味道特别敏感者,为味觉异常。凡口甜者,其甜味阈多降低等。
舌苦:指自觉舌上有苦味。苦为胆味,胆汁分泌排泄与肝之疏泄有关;苦属火,火气盛则苦,舌居口中,故《内经》称舌苦为口中苦或口苦。“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灵枢·胀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素问·痿论》);“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奇病论》)。元·倪维德《元机启微》:“口干舌苦,眵多羞涩,稍有热者,还阴救苦汤主之……无口干舌苦,眵多羞涩者,助阳活血汤主之”,可见同一眵多羞涩之眼疾,由于舌象之不同,治疗方药即有区别,可见舌诊对眼科的辨证施治颇为重要。《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口舌》也将口苦称为舌苦(口甘为舌甘,余仿此)。
舌甘:舌甘即舌甜,指自觉舌上有甜味。舌甘甜多为湿浊,与脾的关系较大,所谓稼穑作甘,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因而舌有甜味,须芳香化湿醒脾之品治疗。如《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既运用舌觉来诊断疾病,又据此分析病因病机,预测转归变化,立法且凭舌用药,实为运用舌诊的范例。
舌淡:指口中无味,舌上味觉减退,或舌的味觉迟钝不敏锐。由于《灵枢·脉度》认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因此本症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或为脾胃气虚,或为脾胃湿阻,亦可见于寒证。《内经》的“不欲饮食”(《灵枢·热病》)、“不欲食”(《素问·厥论》)、“不欲食欲”(《素问·咳论》)与舌淡有一定关系,《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称“口不知味”,《罗氏会约医镜·论口病》称“口淡乏味”,《中医临症备要·口唇症状》称“口淡”、“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张介宾认为:“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无火证无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早在《礼记·大学》中已认识到味觉主宰于心:“心……食而不知其味”。
舌酸:自觉舌上及口中时感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舌酸应与吞酸鉴别,后者是胃中酸水上泛;本症则仅自觉有酸味,而无酸水泛出。多由脾不运健,食滞不化,或暴食伤脾,食积肠胃,浊气上泛于舌所致。如朱震亨认为:“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丹溪心法·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支持此观点:“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陈言则认为“宿食则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就病因而言,唐容川又认为舌酸与湿热有关:“口酸是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血证论·口舌》)。
舌咸:指自觉舌上有咸味。甚或伴有咸味痰涎排出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