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及规律研究应用.doc
PAGE
PAGE 6
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及规律研究应用
引言
2013年,金刚煤矿3116综采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突然遇见陷落柱,安全生产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地质工作必须更加周密,尤其对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构造需要更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预测,保障安全生产。
一、金刚井田地质构造概况
井田所处构造属新华夏系四川(第三)沉降带川东褶皱束中山背斜北段。新华夏系川东褶皱带中,背斜褶皱紧密,向斜褶皱宽缓,为一典型的隔档式褶皱分布区。褶皱的形成主要受北西西~南东东向压应力作用的结果。井田内发育有大量新北西向构造。因此也是区内的主要构造之一。
主体构造为一狭长的斜歪倾伏背斜,背斜轴略呈舒缓的S状展布。背斜两翼不对称,地层倾角在北部是东缓西陡;南部是西缓东陡,缓翼出现在S状的凹侧。背斜走向为北东15°~24°。由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地层组成,由于背斜轴由南向北倾没,故南部地层较老,北部较新,沙溪庙组地层主要分布在背斜的两翼。图1-1为川东卫星地形图(示意)
图1-1
二、金刚井田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及基本特征
岩溶陷落柱是岩溶洞穴塌陷的产物,它是煤系下伏可溶性岩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后,形成较大的溶洞,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重力、真空吸蚀、地壳运动和物理化学作用),引起上覆岩层的失稳、塌陷,形成锥状柱体,简称陷落柱。所以陷落柱的生成不应受地质时代制约,只要具备形成条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可生成,形成过程如图1-2。
图1-2 陷落柱形成过程示意图
(a)可溶性岩中发育溶洞;(b)溶洞不断扩大;(c)陷落柱形成
自建井以来,在金刚井田开采范围内已发现岩溶陷落柱31个。金刚煤矿的岩溶陷落柱是由于基底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的灰岩岩溶十分发育,以致形成影响较大的地下暗河和溶洞,造成上覆地层包括煤系地层的坍塌而形成的。据雷一井钻孔资料,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厚535.61m,全部为深灰~褐灰色白云岩与灰白色石膏不等厚互层;嘉陵江组已揭露318.81m,亦为白云岩、石膏及质纯石灰岩。为岩溶洞穴的发育提供了基础的地质条件;其上部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为井田含水层且透水性强,为岩溶补给一定的水源;本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较大,植物茂盛,死亡的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给地下水增添了更多的CO2及各种有机酸。加强了溶蚀的化学动力;地下水温较高(陷25号水温27.5℃,+120m西翼穿东翼石门于2000年12月揭穿T3xj2砂岩突水6145m3/d,水温28℃)将生石膏变成熟石膏;除此,在中生代三叠纪末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Indosinian movement),使三叠纪地层变质。形成了不少的构造断裂(断层和节理裂隙),为地下水运动及深入岩体内部提供了原始通道。同时潜水位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拥有形成岩溶洞穴地质条件。
雷一井钻孔在雷口坡组上段及下段,钻孔冲洗液大量漏失,有进无出,并有“放空”现象,漏失速度达72~97.2m3/h,漏失量11825.5m3;漏失段平均每钻进一米,漏失量为46.93m3和20.73m3。在嘉陵江灰岩段清水有进无出现象重复出现,漏失量为139.9m3。这些现象也充分证明了下部的碳酸岩类被溶蚀十分严重。
陷落柱充填物多为煤系地层上部陷落岩石,常见有J1-2Z1、J1-2Z2等地层。珍珠冲或马安山段的紫红色泥岩、细粒砂岩或J1-2Z1顶部的介壳灰岩等岩块。在1号陷落柱充填物中,发现有由地表塌落下来的碳化木2根,碳化木年轮结构清楚,颜色黑褐,半炭化程度,变质阶段为零;3号陷落柱充填物中泥岩氧化面有红色薄膜;5号、7号、11号、12号陷落柱充填物的缝隙中有滴淋水,其沉淀物呈褐红色;5号陷落柱充填岩体多空洞及裂缝,沼气积聚其中,最高达3.4%,比正常含量高3~4倍;且伴随涌出大量硫化氢气体。22号~28号陷落柱充填物中含大量淋水。
三、金刚井田陷落柱形成时代和其发育范围的关系
金刚井田陷落柱的形成时期,与金刚井田主采煤系地层下可溶性基岩的溶蚀情况和主构造有密切联系。早、中三叠纪的灰岩距今已有2.13亿年,在满足其形成岩溶的基本地质条件下,它有充足的时间发育成规模较大的溶洞和地下暗河。
首先,从5号陷落柱分析:曾经在+370m揭露此陷落柱,而在施工+120m东翼石门至5号陷落柱同平面位置时未发现此陷落柱。由此进行了雷达超前探测。结果显示,在+120m水平5号陷落柱沿岩层反倾方向平移了70m。因此说明了5号陷落柱形成于中山背斜之前。而其充填物又包括J1-2z1中下部的泥、泥质砂岩。所以它形成于J1-2z1~E1时期。虽然不能说明其它陷落柱与此同期,但能肯定的是在未形成中山背斜及新华夏系晚近期之前,下伏可溶性基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