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文化(三)

中国戏曲文化(三) 1.京剧之追根溯源 京剧它又称“京戏”、“平剧”因为这个平剧,是不带言字旁的那个平。北京在1928年到1949年之间,曾经被更名为北平。甚至有的称其为“国剧”。它融歌、舞、诗、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而且场面宏大、扮相考究、声韵正雅、格调雍容、姿态优美、品位高洁、服饰华丽、大气磅礴,全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表现力。与中医中药和国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清朝光绪二年。也就是公元1876年,《申报》,上海当时办的一个很古老的一个报纸。京剧前身为徽剧,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朝初年,京师梨园最盛行的是昆腔,还有京腔,它源自“弋阳腔”,也称“高腔”,传至京师以后被称作“京腔”。到了乾隆时期,这一局面开始改变了。据这个清朝赵翼他叫《簾曝杂记》这本书里边记载,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皇太后六旬“万寿”的时候,当时因为皇帝生日叫万寿,皇太后六旬,就是六十岁她过生日。“南腔北调,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所谓的“南腔北调”,就指的是各种外来地方剧种。因剧种繁多,为正名起见,朝野把以昆曲为代表的归为雅部,以京腔(高腔)为代表的归为花部。雅部之名带有高雅、正统之意。而花部之名,则暗寓低俗杂乱之贬。所以,当时昆曲的地位,是高于花部的。花部的这些声腔又被称作“乱弹”。 但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昆剧和花部的“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弋阳腔”等等各个声腔剧种之间较量不断。乾隆初年,昆曲“曲高和寡”,京师观众多有喜好京腔者。城中的“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当时的北京,因为内城一共有九个城门,号称叫九门,也就是当时这六大名班,就在北京城里唱戏,好多人,已经开始“厌听吴曲”。以至出现了“闻昆曲”,便“哄然散去”的状况。但朝廷还是很维护昆曲的正统地位。以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扶植昆曲,禁毁花部诸声腔。花部声腔处境艰难。 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80年的时候,秦腔演员魏长生由四川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 朝廷却强行禁演秦腔,勒令秦腔艺人改学昆腔,否则就“递解回籍”。魏长生等秦腔艺人,只得离京南下,在苏州、扬州继续演出。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乾隆皇帝,号称是八旬“万寿”,他八十岁了。所以,著名(的)这些艺人,都纷纷地来北京来唱戏、祝寿。当时著名艺人叫高朗亭。他率领着原本活跃于南方的三庆徽班进京演出。受到当时乾隆皇帝的称赞。后来,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戏班也陆续进京。不久便出现了上述这四大徽班,誉满京城的这种盛况。再次形成了与雅部,也就是昆曲争雄的局面。到了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的时候,朝廷下令“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余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并传谕京城各地官员“一体严行查禁”。然而这个时候的徽班与京腔、秦腔,已经在京城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所以,再想像过去似的把它赶出京城,已经不太容易了。而且它们与昆曲进行了整合,取长补短,汲取营养,一个新的剧种已经初露端倪了。 2.京剧之徽汉合流 徽剧并非专唱 “二黄调”,即所谓的徽调,而是由徽商出资形成的戏班。他们有广纳其他戏剧的机制。继乾隆时三庆班落脚京师以后,各大戏班纷至沓来。其中尤其以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声名(名声)最盛。所以,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除了演唱徽调之外,还兼用“昆腔”、 “吹腔”、“四平调”、“梆子腔”可谓是“诸腔同台,兼收并蓄”。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各家剧种之长,融于徽剧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所以,很受京城观众的欢迎。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留京的秦腔艺人,为了谋生计,也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这种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吸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华并进行剧本移植,为徽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徽剧与汉剧的融汇,又为京剧的进一步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 汉剧流行于湖北一带,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汉剧,它流行于湖北一带,就是现在的汉口、汉阳。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因为实际上,过去的中国地方戏,都是一个戏种,它们有着共同的戏剧渊源。在进京之前,徽、汉二剧,已经有了广泛的艺术交融。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献艺;道光年间,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先后入京,分别搭入了徽班演唱。米应先,他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班主叫程长庚。他的红净戏都由米应先所授。红净,就是红底色的花脸。《醉写吓蛮书》《扫雪》这些戏是李六所擅长的。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饮誉。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等。余三胜声腔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碰碑》等老生剧目是他的擅长。至道光二十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