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极谱法教程.ppt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极谱法教程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Polarography; 极 谱 分 析 法 概 述;第一节 极谱分析法概述;; 伏安法由极谱法发展而来,后者是伏安法的特例。 1922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海洛夫斯基 Heyrovsky 以滴汞电极作工作电极首先发现极谱现象,并因此获 Nobel 奖。随后,伏安法作为一种非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各种介质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表面吸附过程以及化学修饰电极表面电子转移机制过程。有时,该法亦用于水相中无机离子或某些有机物的测定。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光学分析迅速发展,该法变得不像原来那样重要了。 ; (1). 适用范围广 (2). 测定范围宽 (3). 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4). 选择性好,可实现连续测定;基本装置和电路 E外=φa-φc+iR E外= -φc(SCE);一、极谱分析基本装置;二、极谱波的形成;1. 残余电流 i残=ic+if a—b段未达分解电压U分,随外加电压U外的增加,只有一微小电流通过电解池——残余电流。 2. b--c电流开始上升阶段 这时刚刚达到镉的分解电压,Cd2+开始还原,电流开始上升。 滴汞电极反应: Cd2+ + 2e + Hg == Cd (Hg) 甘汞电极反应: 2Hg + 2e == Hg2Cl2 电极电位: ;3. 电流急剧上生阶段c?d ; 外加电压继续增加,cs 趋近于0,(c-cs)趋近于c 时,这时电流的大小完全受溶液浓度c 来控制──极限电流il,即: 这就是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注意:式中极限电流 il包括残余电流 ir (不由扩散产生),故极限电流减去残余电流即为极限扩散电流id。当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的一半时所对应的电位称之为半波电位(E1/2),由于不同物质其半波电位不同,因此半波电位可作为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四、滴汞电极 l.?滴汞和周围的溶液始终保持新鲜──保证同一外加电压下的电流的重现性和前后电解不相互影响。 2. 汞电极对氢的超电位比较大──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分析(对SCE,其电位可负至-1.2V)。 3.?滴汞作阳极时,因汞会被氧化,故其电位不能超过+0.4V。即该方法不适于阴离子的测定。 4. 汞易纯化,但有毒,易堵塞毛细管。;当C0s→0, ; 1. 由前述可知 ,但极限扩散电流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Fick第一、???二定律可得到最大扩散电流(?A): 该式反映了汞滴寿命最后时刻的电流,实际上记录仪记录的是平均电流附近的锯齿形小摆动,平均电流: ;上式亦称为尤考维奇(Ilkovi? D)公式。 其中: id —平均极限扩散电流(?A);z—电子转移数; D—扩散系数(cm2/s);m—汞滴流量(mg/s);t——测量时间,汞滴周期时间(s);c——待测物浓度(mmol/L)。 ;图10.4 Cd2+的极谱图;二、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从 Ilkovi? 公式知,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包括: (一)??溶液组份的影响 组份不同,溶液粘度不同,因而扩散系数D不同。分析时应使标准液与待测液组份基本一致。 (二) 毛细管特性的影响 汞滴流速 m、滴汞周期 t 是毛细管的特性,将影响平均扩散电流大小。通常将m2/3t1/6称为毛细管特性常数。设汞柱高度为h,因m=k?h,t=k??/h, 则毛细管特性常数m2/3t1/6=kh1/2,即与h1/2成正比。 因此,实验中汞柱高度必须一致。该条件常用于验证极谱波是否属于扩散波。; (三) 温度影响 除z外,温度影响公式中的各项,尤其是扩散系数D。室温下,温度每增加1oC,扩散电流增加约1.3%,故控温精度须在?0.5oC。;杂质引起的电解电流和因滴汞生长、掉落形成的电容电流(或充电电流)。它们直接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和检出限。 电解电流:由存在于滴汞上的易还原的微量杂质如水中微量铜、溶液中未除尽的氧等引起。 电容电流:又为充电电流,是残余电流的主要部分。是由于滴汞的不断生长和落下引起的。滴汞面积变化─双电层变化─电容变化──充电电流。充电电流为10-7A, 相当于10-5 mol/mL物质所产生的电位——影响测定灵敏度和检测限。 扣除:ir应从极限扩散电流中扣除:做图法和空白试验。;(二) 迁移电流(Migration current) 产生:由于电极对待测离子的静电引力导致更多离子移向电极表面,并在电极上还原而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它不是由于浓度变化引起的扩散,故与待测物浓度无定量关系,故应设法消除。 消除:通常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