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子物理第三章_沈光先.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原子物理第三章_沈光先

第三 章 量子力学初步 波尔理论 氢原子光谱 光谱 类氢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 定态 跃迁 角动量量子化 量子化通则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 弗兰克赫兹实验 索末菲 椭圆轨道理论 前 言 一、原子结构按电子的轨道运动来描述在原子物理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成就,但也有其局限性。【波尔理论的局限性】 (1) 只适应于单电子原子,而不适合于多电子原子,因为玻尔理论中没有考虑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玻尔理论无法解释谱线的这种精细结构 (3)不能计算出不同谱线的相对强度。 (4)处在n=3态上的电子有多少次直接跳到1态上,有多少次先跳到2再到1上发出两种光。对此玻尔理论无能为力。 如果仔细分析氢原子或其它原子的辐射光谱的话,我们发现许多谱线并不是单一的波长,而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靠得很近的谱线组成的。 二、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1924年:德布罗意(L。deBroglie)从光的二象性推断微粒的波动性。 L. de Broglie (1892-1987) 1925年:薛定谔(E.Schrodinger) 描述原子的新理论-----波动力学。 E. Schrodinger (1887-1961) 1925年:海森伯(W.heisenberg)又独自提出了矩阵力学.这两种理论在数学形式上差别较大,而结论却相同,实质上是相同的理论, W. Heisenberg 1901-1976 现在的量子力学融合了原来薛定谔和海森伯的理论以及其他好多人的贡献,成为微观体系的基本理论. 三、本章内容简介 本章初步介绍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方法和它对单电子的描述.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结论更符合实验事实,从其创造以来,在微观物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书今后的讨论中常常要采用量子力学的概念和结论. §3.3     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 §3.2 测不准原理 §3.1 物质的二象性 §3.4 薛定谔波动方程 § 3.5 量子力学问题几个简例 § 3.6 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描述 §3.1 物质的二象性 经典物理中的波和粒子 波和粒子是两种仅有的、又完全不同的能量传播方式。 在经典物理中,无法同时用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去描述同一现象。 粒子可视为质点,具有完全的定域性,其位置、动量可精确测定。 波具有空间扩展性,其特征量为波长和频率,也可精确测定。 1. 光的二象性 1)人类认识光的历史 1627年 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 1678年 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 十九世纪初 菲湟耳、夫朗和费等人建立干涉、衍射、偏振等实验,证实光的波动性。 十九世纪末,麦克斯韦肯定光是电磁波, 这时人们认识到: 在干涉、衍射、偏振这些现象上,光显出波动性; 2)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 在涉及能量的问题中,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问题,光又显出微粒性。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 一个光子的能量: 相对论原理: 这里的m是与能量E联系的质量 那么光子也有动量,其数值: 上两式中,将标志波动的物理量与标志微粒的物理量通过普朗克常量h联系起来。 上两式表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2、微粒的波动性 德布罗意分析了以上历史认为: 过去太强调光的波动性,忽略了它的 微粒性,以至于许多实验事实无法解释。 反过来,对实物粒子太强调它的微粒性,就会忽略了它的波动性。 这显然是一种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L. de Broglie (1892-1987) 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了设想:实物粒子也具有二象性,那么关于光的两公式(1)和(3)也能用于实物粒子。但实物粒子的动量等于mv,由上述(3)式,同实物粒子联系着的波应具有波长 (4) 人们把与实物粒子运动联系着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4)式表示的波长为德布罗意波长。 光: 实物粒子 光: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例】在一束电子中,电子的动能为 200eV ,求此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已由实验证实。戴维孙(C。J。Davisson)和孔斯曼(Kunsman)在德布罗意的建议提出以前,在1921到1923年间就观察到,电子被多晶体的金属表面散射时,在几个角度上散射较强,当时未有合适的解释。其实这已经显示了电子的波动性。 戴维孙和革未(L。S。Germer)继续进行了电子在晶体上散射的实验,到1927年发表了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证实了德布罗意的设想。 3、德布罗意关系式的实验验证—戴维孙-革末实验 德布罗意曾指出由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当加速后的电子穿过晶体时,将会发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