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 音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3.了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过程与方法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何为(1922—2011),原名何敬业,浙江定海人,曾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我从这里起步》《陀螺与巧克力》《故乡与祖国》等曾获散文奖。写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作品《第九交响曲》是他全聋后所作,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读准字音门槛(kǎn) 厌恶(wù) 蹲伏(dūn) 重荷(zhòng hè)
深邃(suì) 下颏(kē) 兽穴(xué) 踌躇(chóu chú)
磐石(pán) 喧嚣(xiāo)辨清字形 槛(kǎn)门槛 嚣(xiāo)嚣张
滥(làn)泛滥 器(qì)机器理解词语重荷:沉重的负担。
深邃:深;深奥。
踌躇:犹豫。
巴望:指望。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的关注。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锁闭:用一些金属器具锁上,使人打不开。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无可比拟:没有什么可以比较。
新课导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着重表现什么?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着重表现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划分文章各部分的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5):从贝多芬生活见证人——女佣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第二部分(6~24):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视角,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
第三部分(25~27):贝多芬袒露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品味重点句子】
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1.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内心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