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ppt

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二、单向对流传质过程 三、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四、吸收过程的总传质速率方程;一、吸收过程分析;2、吸收过程传质的方式;二、单相传质过程中的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现象;分子扩散现象;Date; 费克(A. Fick)在1855年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菲克第一定律,指出:“由两组分A和B组成的混合物中,在恒定温度、总压条件下,若组分A只沿z方向扩散,浓度梯度为dcA/dz,则任一点处组分A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即:;【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扩散的物质量,称为扩散通量(扩散速率),以符号J表示,单位为kmol/(m2·s)。 【作用】扩散通量可以用来表征扩散进行的快慢程度。;【费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4、等摩尔(分子)逆(反)向扩散;①扩散过程中,任一截面上总浓度维持不变,即:;DAB=DBA=D ;【传质速率】在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递方向的单位面积传递的物质的量,以符号N表示,单位为kmol/(m2·s)。;Z; 如果A、B组成的混合物为理想气体,由:;【等摩尔(分子)逆向扩散的特点】 ;5、单向扩散及速率方程;【说明】当A、B双组分气体混合物与液体溶剂接触时,气相主体中的组分A扩散到界面,然后通过界面进入液相,造成在界面左侧附近总压降低,使气相主体与界面产生一小压差,促使A、B混合气体由气相主体向界面处流动,此流动称为总体流动。;【说明】(1)整体流动将B组分使得气液相界面附近B组分分压增大,故B组分将向主体扩散; (2)整体流动将A组分带到了气液相界面,故气相中A组分的传质量比单纯的分子扩散过程多。;【扩散流】(分子扩散引起的物料流)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所传递的是纯组分A或纯组分B。 【整体(主体)流动】是物流的宏观运动,它同时携带组分A与B流向界面。 ; 若整体流动中B组分的传递速率为NBM,扩散流中B组分的传递速率为JB,则:;(5)单向扩散的传质速率方程 ;②单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的积分式;【说明】以上两式称为某组分单向扩散时的传质速率方程式,适用于某一组分在扩散时,另一组分是“静止???的,或处于滞流的状态。;【漂流因子几点说明 】;千里江陵一日还;6、分子扩散系数; 目前,扩散系数可由以下3种途径获得: ①实验测定。实验测定是获取物质扩散系数的根本途径; ②从有关手册中查得(表5-2、5-3); ③借助某些经验的或半经验的公式进行估算(查不到D又缺乏进行试验测定的条件时)。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0℃,101.33kPa);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20℃,稀溶液);(3)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4)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的估算;二、单相对流传质过程 ;1、什么是涡流扩散(湍流扩散);【表达式】因质点运动无规则,所以涡流扩散速率很难从理论上确定,通常采用描述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形式表示,即:;(1)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DE不是物性常数。影响DE的因数众多,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关,DE的数值很难通过实验准确测定; (2)由于涡流扩散是借助于流动质点的位移进行的质量传递,故其扩散速率远大于分子扩散速率; (3)物系内各处的浓度比较均匀。;层流内层——分子扩散; 一般情况下,对流传质速率可写成:;4、有效层流膜模型;气相;5、气(膜)相传质速率方程式;令:;6、液(膜)相传质速率方程式;6、单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的表现形式;(1)气相传质速率方程的具体形式;(2)液相传质速率方程的具体形式;【几点说明】;三、两相间的传质过程;(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流体流动状态为层流,溶质A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由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3)在气膜和液膜以外的气、液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A的浓度均匀,即认为主体中没有浓度梯度存在,不存在传质过程。换句话说,传质仅仅发生在双膜内。并且,通过气膜或液膜传递的物质的量即为气液两相之间传递的物质的量。;ZG;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过程的处理方法不同,从而得到不同的模型,如: (1)溶质渗透理论(希格比 Higbie,1935年) (2)表面更新理论(丹克沃茨 Danckwerts,1951年) 【说明】尽管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比双膜理论更接近实际情况,但其模型参数难以测定,将它们用于传质过程的设计仍有一段距离,故目前用于传质设备设计主要还是使用双膜理论。 ;四、吸收过程的总传质速率方程 ;1、总传质速率方程的建立;将上两式代入下式:;令:;①上式称为以(p-p*)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 ②式中的KG称为以(p-p*)为推动力的总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